<output id="0symf"><strong id="0symf"></strong></output>
          <td id="0symf"><ruby id="0symf"></ruby></td>

        1. <object id="0symf"><nav id="0symf"><noframes id="0symf">

          首頁 >> 莆田資訊 >>風俗 >> 莆田人過年(做歲)風俗,這個要知道……
          详细内容

          莆田人過年(做歲)風俗,這個要知道……

            做 歲

            就是過年的意思,因為一年一歲,所以莆仙人特別講究這個“做”字。到了臘月,人們就著手準備,認認真真把“歲”做好,祈盼新的一年有個好開頭。經過漫長歲月,莆仙人已把自己生活方式和歷史文化潛移默化注入過年習俗。


            掃 巡

            臘月初二過后,家庭主婦一般會挑雙日晴天“掃巡”。興化方言“船”與“巡”同音,莆田人早年以船為家,所以歲末大掃除就叫“掃船”。這一天,掃帚等工具都是嶄新,并貼紅紙以示吉祥;還準備一丈長竹竿,綁上蘆葦和稻草,專門打掃高處;蒸籠等廚具也全拿出清洗,清清爽爽過年。


            紅團蕃薯起

            紅團系先用糯米粉加食物紅制成皮,包餡后用刻有雙孩兒或慶豐收圖案的木模壓成上拱下平形狀,再用蕉葉墊好蒸熟。紅團是各種祭祀活動必不可少祭品!胺砥稹钡淖龇ê宛z頭差不多:把煮熟的地瓜剝皮搗爛,和紅糖、面粉攪拌發酵后用旺火蒸熟而成。老輩人喜歡自己動手做,討個吉利。


            白頭聯

            即在紅紙春聯頂頭貼一小段白紙。這一習俗源于300年前春節期間發生的倭寇入侵,許多家庭喪失親人。人們為悼念死者,就在紅聯上頭留一段白紙以表哀思,從此形成莆田人特有貼 “白頭聯”習俗。


            三十暝

            莆田人對除夕俗稱。這天中午家家按傳統吃雜粉。而年夜飯既要豐盛又要吉利,上菜前要擺八盤或十二盤小菜,其中有十腳齊全的蟹(象征十全十美)、煎海蠣(方言諧音“增活”)、炸鯽魚(方言與“積寶”同音),還有甜菜丸、桔子等吉祥菜名,主餐一般有蝦(方言與“和”諧音)、鹵面、荔枝肉、金錢粿、花生湯等傳統菜式,全家人一起圍爐守歲迎新年。


            辭 年

            臘月廿九零點一到,興化大地到處響起鞭炮聲。傳說這一天土地公要上天匯報,即意味著舊的一年即將過去。人們會在家門前或陽臺上擺好供桌,燒貢銀祭謝天地,刮別舊歲,并希望諸神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


            吃 面

            莆仙方言中面和“命”是諧音,本地生產的線面細長柔韌,烹調方法是先在碗底墊上炒好的芥藍菜,盛上沸水撈熟的線面再澆上鹵湯,然后加上佐味菜:炒蛋、炸花生、豌豆、紫菜及各種鹵味等,色、香、味俱全。初一大早吃完面,才意味著又長了一歲。


            五日歲

            莆田人的“春節”是從初一過到初五,俗稱“五日歲”。初一早上吃完線面,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新衣裳,出外“游春”娛樂,走親訪友拜年。如若初一不進對方門,初二就不能上門。據載,明嘉靖年間某年春節前,倭寇攻下興化城,三萬多人被殺。待戚繼光率軍收復時已是大年初一了,在山上避難的人們陸續返家后,看到的是家門濺血,尸橫街巷,哪有心思過年?初二這天便是莆仙人忌諱的日子,從而形成初二不串門習俗。到了初四家人又聚在一起重過“三十暝”,重做“大歲”再過一次年。直到初五,“做歲”才算結束。(徐學仕/文)

           

          返回頂部 seo seo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中文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