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的唯一?南川原不做大歲!莆田城鄉各地普遍都有“做大歲”的習俗。據《莆田縣志》記載,“做大歲”習俗源于明嘉靖年間的“倭亂”。莆田遭受倭亂,約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至四十二年(1563)的20年間先后十多次。尤以四十一年(1562)為禍最烈。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晚,莆田城陷,倭寇瘋狂屠城,軍民死難一萬多人,直至“次年元月,俞大獻、戚繼光、劉顯率兵分路清剿殘余倭寇,殲敵于仙游,倭患始平”。莆田人民不能安心在家做歲,而不做大歲當始于此時。 倭患平定之后的正月初二,形勢稍緩,逃難民眾陸續回家,料理親人后事,驚魂甫定,眾人為尊傳統年祭之俗,于初四時補過大年,而初五日則成了新一年的開始。由于這個補做的歲,意義特別重大,故稱為“做大歲”。 但是,山里人的某些語言與城里、平原略有差別,比如吃“長壽面”,城里、平原叫“揪長”,而山里人卻說“長揪”。對于這“做大歲”亦然,山里人習慣叫“大做歲”。 常太鎮的南川村,沒有“大做歲”。這個習俗或許是莆田的唯一? 據南川村西坪人說,過去他們村里有個傅林將軍,設有將軍府,在村頭豎有將軍旗。倭寇至此,望見將軍旗上的“傅”字,就止步不前,不敢侵擾。因此,他們全村則可以安心在家過年做歲了。 西坪人至今仍然沒有“大做歲”。但是村里的老人說,起初南川村也都沒有“大做歲”,但是一些人看到別的村都把“大做歲”搞得熱鬧無比,于是難耐寂寞,不能免俗,也跟著“大做歲”起來了。 不過,老人們還特別強調一下,他們前代的老人有話交代下來,年輕人愛熱鬧,喜歡“大做歲”,隨俗也就罷了,但是,千萬要記住,咱們的先人,保境安民是有功勞的,不能為“大做歲”而辱沒先祖。當然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既然咱們莆田曾經遭受嚴重的苦難,我們通過“大做歲”來紀念先人,牢記歷史,珍惜和平,也是良善之舉。 老人之言,堪比金玉。 (今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