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游民間典故:陳厝飛錢 鳴峰飛瓦“陳厝飛錢”與“鳴峰飛瓦”,這兩則典故均來自仙游縣民間傳說,喻積善行德,輕財重義,才得各方贊助贊揚。陳厝,即仙游縣城陳汝器舊居;飛錢,即從天上飛來的金錢。 據仙游最早的縣志《仙谿志》記載: 北宋年間,陳可大及其雙親陳汝器積德行善,飛錢滿其室。傳說有一年春季洪災,夏秋旱災,許多窮人都沒米下鍋。陳汝器和夫人朱氏即雇了幫手,在房前埕上和附近街巷安了十幾個灶,連日煮了粥賑濟災民,又變賣家產救濟窮人,弄得其家自己由富變窮,成為“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但又有一個乞丐登門求討,朱夫人仍急窮人之急,把自己僅有的口糧也擠出一點送給乞丐。 這乞丐原來是觀音菩薩化裝前來考察真相的,很受感動。經觀音極力上奏,為了支持其建橋,爭得蒼天賜一大筆金錢。這金錢就像天外喜鳥,成千上萬地飛進其宅。 陳汝器與妻朱氏當即焚香禱告,“愿減錢半,乞賢胤光顯門戶”。后經名醫神助,朱氏果如愿以償,連得三子。其第三子陳可大為宋政和二年(1112)進士,奉直大夫,肇慶知府。他秉承父母意愿,為官清廉,做了不少善事,回鄉后,倡導重修縣學和建造縣城南門的仙溪橋,又稱升仙橋,為民造福,傳為美談。 這一宋代積善“飛錢”的故事,流傳民間,近千年,經久不衰。陳汝器舊居被后人稱為“飛錢祖居”,所在鯉城的街巷被稱為“飛錢巷”,。其氏被稱為“飛錢陳”,其妻朱氏被稱為“飛錢媽”。這不僅是陳氏宗族激勵后代子孫積德行善的范例,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流傳千古的佳話。 陳汝器一家修建仙溪橋和賑濟災民的巨款,是否真是天上飛來? 據清乾隆《飛錢陳氏族譜》載:“可大祖父宋珍善士,始積功累仁,廣置祭田,備修南橋,因工程浩大,未能動工興建?纱蟾赣H汝器奉直大夫,母親有德夫人朱氏,樂善好施,廣結善緣,仍未酬其志。直至可大公,‘始酬雙闡’之素志而建成!庇纱丝梢,仙溪橋的建成是其家三代人的共同心愿。在其一家幾代人帶動下,邑里的父老鄉親、開明紳士眾功協力,一起籌資發動投工投勞,才終于建成縣城橫跨木蘭溪的第一座大橋。 仙游縣的父老鄉親總是喜歡把“得道多助”和“飛”字聯姻的。又如“鳴峰飛瓦”。鳴峰地處在今賴店山尾村,是仙游著名景點之一。傳說過去天將下雨時,山谷中就會發出“轟轟轟”像雷一樣響聲,故叫鳴峰。該鳴峰寺為晚唐詩人鄭良士倡建,明代擴建?上攵,要在鳴峰高山上蓋寺廟,需把數目眾多的磚頭、瓦片等建材肩挑上山,談何容易。 據說聰慧的建造者善于輿論先行、廣開宣傳,說“某日某時,鳴峰菩薩要顯靈,山下那么多瓦片將全飛上山”!于是“雅號”滿天飛,一傳十,十傳百,好奇熱心的人們就成群結隊、成千上萬接踵而至。大家天一早便爭先恐后來看飛瓦,剛到山下,便聽到和尚的朗朗誦經聲,虔請各人攜帶若干瓦片上山。每人都順手帶上幾片瓦,你幾片,我幾片,人多力量大,未到天暗,山腳一大堆瓦就“飛”上了鳴峰,這就成了千古流傳的“鳴峰飛瓦”的神話!帮w錢祖居”的“飛”字和“鳴峰飛瓦”的“飛”字有其共同點,即樂善好施、得道多助的優良傳統。 2008年11月8日至9日,筆者曾應邀參加福建省陳氏源流研究會在仙游舉辦的“飛錢長歌研討會”,頗有所感。陳氏后裔、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陳至立于巳亥年臘月已為之題寫“飛錢祖居”匾額,這次又為研討會文集題寫“飛錢長歌”書名。 到會代表的人數有近千人之多,且閩南、廣東、臺灣等外地來的居多。說明“飛錢祖居”傳說頗廣。也說明睦族敦親活動深得民心。 配圖:仙游阿郎_新浪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