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風俗:民間生孩子多講究!“有身喜”、“做月內”、“食平安”……這些方言俗語代表的意義你了解嗎? 進了“月內房”不能去宮廟 (圖片來自網絡) 在莆田當地,女子懷孕方言稱為“有身喜”。其間有不少禁忌,比如家中不能修房舍,墻壁剝落或者有破洞也不能涂補,櫥柜妝案不能移動,鐵釘也不能亂釘。 莆仙人認為,女子懷孕后家中便有了“胎神”,以上行為都有可能驚動胎神。孕婦也不能去火堆,否則,相傳所生的孩子臉上或身上會有大塊紫斑,經久不褪。在舊時,孕婦會在口袋里裝一枚鐵釘或在腰間綁一雙筷子(有的在后背插一雙筷子),意為給胎兒撐住骨架,以免來日孩子骨頭軟。 舊時,莆仙人對孕婦的生產地也十分講究。通常來說,孕婦必須在婆家生產,忌在娘家或他人家中分娩。如孕婦不能趕回婆家生產,就要到牛圈之類的地方分娩。萬一生在娘家或他人家中,事后就要采取補救措施。如果生的是男孩,就要從狗洞中抱出來,孩子的父母要買燈籠掛在該家大門上;如果是女嬰,只需從后門偷偷抱走即可。 嬰兒降生后,莆仙人禁忌使用褲子去包孩子,否則這孩子以后可能膽小畏怯,不敢拋頭露面!白鲈聝取笔钱a婦坐月子的莆仙方言!白鲈聝取逼陂g,婦女一般不出門,“月內房”也不允許外人進入。任何人進了“月內房”,便不能再進出宮廟,莆仙人認為已經沾了“穢氣”,不能見神明。 孩子出生夫家“報喜” (圖片來自網絡) 嬰兒出生后,男方會遣人向產婦的娘家及其他親友鄉鄰通報喜訊,當地稱為“報喜”或者“報生”,多于產后立即報喜,仙游則在孩子降生14日之后。在仙游,產婦家會炒面、捏豆飯團、煮紅蛋分給遠親近鄰,也有以“米丸”(用糯米、花生、紫菜、蝦仁等制作而成)兩個作為報喜的禮物。親友則會回送蛋、面、肉等。在莆田,娘家送來的禮物中,蟶干、蝦干、蛋、線面這幾樣是必不可少的。在莆田一些地區,到娘家報喜后,生男孩的,娘家要送嬰兒兩件衣服,生女孩則只給一件。在仙游,生男孩時親友送來的禮物為雙數,女孩則為單數。 莆仙方言“出月”便是嬰兒滿月的意思。這時候,外婆家要準備周全的滿月禮物,舊時紅蛋就要100多枚,銅錢要數百枚。銅錢雙面還要涂滿雄黃,俗稱“紅線”。 給嬰兒沐浴時,水里要加入荔枝干、桂圓干、胡桃、紅棗、青豆等物。同時要準備各式各樣的嬰兒帽,富裕人家會在帽頂上綴上金銀玉制品,銀鎖一般為必備品,祝福孩子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