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擔盤”風俗那些面食背后的故事沒有多姿的造型,也沒有豐富的口味,有的只是豐富的寓意與地道的口感。今天,我們的故事要走進西天尾鎮一戶做擔盤面食的主人家里,一起來了解莆田擔盤內面食的那些事。 藏匿在安靜街角的傳統民俗老店 已過花甲之年的黃先生夫婦在西天尾鎮舊市場經營著一家面食店,主營莆田傳統習俗擔盤里的面食。門店不大,是自家店面,簡單的木質招牌經歷歲月洗禮已經發白,上面的字跡也已斑駁,不仔細辨認還真不好找到。 我們到達的時候黃先生夫婦已經做好了今天客戶預定的面食,正在吃早飯。已經做好的面食一屜一屜的分層放在食物柜里,等待客戶來取。黃伯告訴我們早上已經有客戶拿走了一部分,這些剩下的大部分客戶要下午來取。呆在食物柜里的面食安靜的散發出一陣陣面粉的香氣,走進看,有擺的整齊的卷。ū镜卦挘、有大小龜(本地話)、有仿真的豬頭豬尾巴、有米糕、綠豆糕還有壽桃……
卷。ū镜卦挘 (圖片來自網絡) 大龜 (圖片來自網絡) 豆丸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擔盤風俗由來已久 莆仙傳統禮儀的最高規格 擔盤風俗在莆仙等地由來已久。百姓家里不管紅白喜事,喬遷新居,做壽還是供奉菩薩的最高禮儀就是擔盤了。五個刷過紅漆大小不一的竹盤分別裝進不同的食物疊起來,套上紅兜袋,扁擔兩頭各掛一串就叫一擔盤。在沿海地區,還經?梢钥匆姄鴵P在走的隊伍。這種古老而傳統的風俗透露著當時人們的飲食習慣。黃伯告訴我們,擔盤內放置的食物根據不同的事情來定。比如做壽的盤,一般一層放的是綠豆糕、梅糕,二層放的是龜,三層放紅團,四五層分別放豬頭豬尾巴和線面,F在因為大家生活都比較好了,所以擔盤的時候豬頭豬尾巴并不是用真的豬頭豬尾巴哦,而是用黃伯制作的面食豬頭豬尾巴,表示一下寓意就可以了。 (圖片來自網絡) 面食仿真豬頭豬尾巴 (圖片來自網絡) 大壽桃 (圖片來自網絡) 小壽桃 (圖片來自網絡) 大龜 三十歲接班 靠手藝營生 黃伯妻子告訴小編,丈夫大概三十歲左右開始接班做這些面食手藝,目前已經傳授給兒子,兒子也靠這個行當營生。小編跟黃伯夫婦聊天的時候陸續有客人進來拿走預定的面食,也有客人過來預定面食?梢钥闯鲭m然不是門庭若市,但陸陸續續的也是可以營生的。但是至于兒子的兒子那就不得而知了,誰知道隨著社會演變,年輕一輩的人還會不會愿意去繼承這種古老而傳統的手工。也還會不會有客人有這種需求。 (圖片來自網絡) 五個盤子由小到大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為我們現場裝盤的黃伯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一擔盤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進來預定面食的客人 (圖片來自網絡) 客人挑走訂好的面食 對于這祖傳的本領,黃伯表示并沒有多大的技巧,不管時代如何進步,他的面食依然用的是老酵母發酵,添加的依然是白糖,而制作也是秉承傳統,沒有模具,全部手工捏造。一般客戶都是提前幾天預定,而他們在準備好材料后,會在客戶提貨當天早上起來制作,根據客戶預定的量,一般都要五六點起床制作,到八點左右就收尾了。如果單子多的話一般也會做到十點多。而若有客戶急著要貨的話只要愿意等,他們也會立即制作。 過來買面食的客人告訴小編,他們也是附近村的居民,這一帶也就他們家有制作這種擔盤面食,所以也算是慕名而來。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傳承在歲月浪潮里的手藝 采訪接近尾聲的時候,黃伯已經準備好漁具要出門釣魚了,讓我們有事問他妻子。說完后留給我們一個可愛的笑容,調皮的踏上電動車走了。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快樂而知足的老爺子。而黃伯的妻子則接過丈夫的活計,幫顧客裝起需要的面食,然后一面告訴我們現在他們都沒什么事了,老爺子釣魚回來下午就要開始打牌了。哈哈,聽到這我忍不住笑起來,這對平淡的夫妻透露出讓人羨慕的默契。也許我們都不知道他們之前經歷了什么,但是現在,在祥和的歲月里他們靜好而知足。在傳承莆田傳統手藝的浪潮里,他們平穩而安寧。 (圖片來自網絡) 黃伯的老伴默契的接過黃伯手中的活 (圖片來自網絡) 來源:莆田小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