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id="0symf"><strong id="0symf"></strong></output>
          <td id="0symf"><ruby id="0symf"></ruby></td>

        1. <object id="0symf"><nav id="0symf"><noframes id="0symf">

          首頁 >> 莆田資訊 >>故事 >> 尋訪地名背后的莆田故事:莆田地名姓氏緣
          详细内容

          尋訪地名背后的莆田故事:莆田地名姓氏緣

            【開篇語】

            莆田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1400多年,那一個個地名背后,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郭莊、徐巷、李巷……一個個以姓氏命名的村莊巷子,如今安好?打鐵巷、竹巷、棺材巷……一條條記錄老莆田人吃穿用度的專業街,如今安在?還有紀念媽祖的天妃路、陳瓚抗元的紅窗巷……這些地名,一起目睹歷史沉浮,見證城市變遷。

            今起,本報推出《尋訪地名背后的莆田故事》系列報道,走進老街老巷,揭開塵封記憶,解讀莆田地名故事,回味城市變遷。如果你有什么好故事、老照片,請撥打本報新聞熱線968111告訴我們。

            姓李的巷子,姓郭的村莊,如同人名一樣,莆田許多地名也有“姓氏”。前不久,莆田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剛剛出版《莆田市地名志》,對這些地名有了很好的梳理和介紹。地名普查發現,姓氏地名是莆田地名的主要表現形式。在探訪中,記者了解到姓氏地名住的并非都是同姓人,地名的故事更是引人入勝。

            兩個“百萬”兩條“姓氏巷”

            兩條巷子的主人都曾擁有萬貫家產,人稱“百萬”,他們建的巷子也以他們的姓氏冠名

          7.jpg

                                                       李巷里,當年李百萬宅邸留下的李墻遺跡

            李巷

            “涵江頂鋪有條徐巷,下鋪后街有條李巷。巧合的是這兩條巷子的主人都被人稱為‘百萬’!钡弥浾咭倚帐系孛,日前一位熱心的老涵江人向記者爆料。記者前往涵江,探訪這兩條充滿傳奇的巷子。

            沿著涵江頂鋪大街南邊一條小弄前進,一排氣勢恢弘的古厝映入眼中,古厝共有四座,厝前并排四個磚埕。這一片是涵江市區唯一的清代民居建筑群。

            當地一位81歲的老婆婆告訴記者,因為并排而建的四個磚埕,這一帶地名就叫做“長埕頭”,老涵江人都管這一帶叫“徐弄里”。當年建造這片古厝的是徐百萬,清乾隆年間,涵江海運繁盛,徐百萬從事海運貿易,富甲一方。當年徐百萬沿著大厝旁邊的墻基開辟的巷子,以供族人通行,現在“徐巷”成了這巷子的地名。

            徐家后人徐曉楠告訴記者,頂鋪街建設完畢后,許多人不再從這里通行,這條巷子漸漸冷清,F在巷子里共有10戶人家,其中6戶是徐家人,一些人買了套房,搬離老房,如今這里多為空置。

          8.jpg

            幽靜的巷道,矮舊的瓦房,如今的李巷,雖已有些許殘破,但仍是附近居民的重要通道

            老街店鋪林立,人來車往,李巷夾在后街店鋪間,若不仔細尋找,還真難發現。李巷1號是個木器鋪子,兩鬢斑白的陳輝興是鋪子主人。他告訴記者,這條巷子長度不到80米,寬度僅能容納2人通行,最窄的路段僅有1米。

            “小巷不起眼,很多人找不到,十幾年前巷子里有個老人做了寫著‘李巷’二字的木牌懸掛在巷口,以方便路人找路!标愝x興說,李巷因位于清初富翁李百萬的家居之地而得名,原來是李家族居地。后來李宅遭遇火災,家道中落,李家后人陸續搬離,越來越多的外姓人在此買房置業,目前住在李巷的李家后人僅有兩三戶。百年來李巷人也像巷子一樣平平淡淡,沒出過什么名人。但這條巷子卻是周圍群眾重要的通行要道。巷子盡頭對面有個幼兒園,家長帶著孩子從巷子里穿行而過上學。

            透過陳輝興屋子里的另一道小門,記者發現了一面紅磚墻,墻上鑲嵌著一塊雕刻著“李墻”二字的石頭。陳輝興說,這堵墻是當年李百萬宅邸留下的遺跡。雖然已是殘墻,但留下的物件還是可以看出當初的輝煌。

            兩個名人兩個“姓氏村”

            一個住著孔子的后裔,一個是中唐名將郭子儀的后裔的族居地

            孔里

            涵江還有兩個特別的姓氏村,住的是一文一武兩位影響全國的大人物的后裔。位于涵江宮下的“孔里”聚居著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的后裔。而涵江顯應村的“郭莊”,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中唐名將郭子儀的后裔的族居地。

            走訪中,在涵江宮下一位居民告訴記者,2001年宮下片區舊城改造后,“孔里”這個地名已經消失了,現在孔家人都住在石坊街。

            隨后,記者找到孔子第76代孫孔德本,他告訴記者,孔子41代孫孔仲良,在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來莆田任縣令,其子孫后來定居于涵江紫璜山,南宋理學家朱熹后認定并命名這里為“闕里”,俗名“孔里”。目前,涵江孔子后人已經發展到81代,原來50多戶人家都住在宮下街孔里村。

            孔德本說,舊城改造,孔家人被安置在三排套房里,住套房后,族人見面的機會少了。后來有些族人把套房賣掉了,現在這套房里并非全是孔家人。如今與涵江孔家有關的遺跡只剩下正學門、泮池、壁水橋、49級臺階和其中的一塊下馬碑。

            郭莊

            涵江白塘鎮顯應村郭莊自然村也是因姓得名的典型,目前郭莊全村700多人都姓郭,皆為回族。據村里人說,村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莆田郭姓基本上都是這里遷出的。

            走在郭莊里,不少人家門前都有一副對聯,“汾陽世裔尚書門,魏闕名家孝子第”。汾陽指唐代中興大將郭子儀,他因平定安史之亂,受封汾陽郡王,郭莊人認為自己是郭子儀后人,遂門楣上常寫上“汾陽世第”四個大字,以此為豪。

            宋元時村里出了三孝子,郭義重、郭道卿、郭廷煒三人,村里還建了三孝子祠。

            今年71歲的郭文良說,郭氏三孝子祠前殿和大門坊之間立有宋高宗御賜“雙闕”“百官下馬”碑,還有一塊豎匾寫著“紹興旌表郭氏”。他小時候常到祠堂前玩耍,還能看到陳舊的雙闕(“闕”是一種象征性建筑物,銘記官爵、功績和德行之用)和石碑,可惜如今這些都不見了。

            郭文良說,郭莊人都是回族,祖先如何遷徙來此已經不清楚了。他們平時生活習慣也和周圍居民沒啥差別,不過在葬禮上,郭莊人還是保持逝者裹白布的習俗,與其他地區回族居民一樣。另外,每年正月初五,村里人歡聚一堂,并念誦先祖留下的經文,多是教育后代要孝順、誠信做人等道理,更像是家訓,這也是郭莊的特色之一。

            【現狀】莆姓氏地名分布廣如今多雜姓

            “姓氏地名分布廣泛,有些是村委會,有些是自然村,有些是街道,有些甚至僅是小弄小巷!逼翁锸忻裾謪^域地名辦主任朱志明說,目前有多少姓氏地名無法統計。以秀嶼區笏石鎮為例,下轄26個村委會,有8個帶有姓氏的村名。僅華東一個村所轄的5個自然村里,就有3個帶姓氏的自然村名。

            記者從莆田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了解到,根據莆田地名普查材料,以姓氏和郡望命名是莆田地名常見的形式,姓氏地名見證了南遷入莆的中原人的族居分布情況。

            許多人看到姓氏地名都會狹義地認為一定是某姓族人的聚居地。事實上,很多姓氏地名早已“名不副實”。

            時光更迭,農村姓氏村姓氏已不再單一,城市姓氏人口集中的社區和街道更已無處可尋,族居的盛況也早已成為歷史。

          返回頂部 seo seo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中文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