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民間故事:皇師帝友的傳說蔡新(1707-1799年)字次明,號葛山,漳浦縣下布村人。清乾隆進士,歷任工、禮、吏、兵、刑部尚書,拜文華殿大學士,人正官廉,學深識博,有宿彥耆英之御賜。嘉慶四年(1799年)十二月,在家鄉終寢,享年93歲。 但不知緣何,在楓亭民間流傳著他一些動人的事例。新中國成立后卻被編寫劇本——“皇師帝友”,搬上舞臺,廣為流傳。 義結金蘭 話說蔡新未出任之前,在家勤讀詩經,時遭兄嫂岐視、冷落。清乾隆元年(1736年)二月間,身患重病的他,卻被無情的兄嫂驅逐出門。那個時候身無分文,只身沿途行乞,風餐露宿,忍受饑寒,拖著疲憊病軀,歷盡艱難困苦,跋涉到楓亭集英亭暫且棲身。在觀音大士的神案桌下呻吟不已。鄉里人寄于無限的同情和憐憫。 話敘橋頭街根鎖橋南側,有個名叫蔡排九的人,那時在集英亭門前經營炸油條生意,他好善樂施,好認“宗親”。一天因事外出,待到黃昏時轉回,有人告訴他說:“排九你‘同宗’在神案桌下睡!辈膛啪帕⒓辞巴絺究竟。他步入亭內,問明緣由,惻隱之心驅使他把蔡新接回家中。 排九的妻子也是個善良賢慧的女人,對丈夫愛管閑事,不但無怨言,反而煮了蛋湯給蔡新充饑。排九發現蔡新病情非輕,就請郎中給他診病,郎中似有遲疑。排九看出個中緣由,對郎中說:“他是出門人,能治好疾,銀兩不要緊!庇谑抢芍芯叱鏊幏,蔡新連服三劑,病情好轉他恢復原先容貌,書生習氣十足。排九與蔡新義結金蘭,按年歲排九居長,蔡新為弟,從此以兄弟相稱。 數月之后,排九詢問蔡新曰:“賢弟今后有何打算!辈绦抡f:“瞞人兄,愚弟準備入京應試,今年八月正是秋闈,只是欠缺銀兩,難于起程!迸啪艈柕溃骸靶枰嗌巽y兩?”排九不假思索地說:“為兄幫你籌湊盤纏!辈绦虏话驳卣f:“那怎么行?兄嫂為我治病花了不少錢,況且你經營小本生意,這個數額可大哩!迸啪艥M有把握地說:“賢弟放心,為兄把家產典當,再向親朋好友告貸一些就夠了。入京應試,是千載難逢的事,如能得中,求得一官半職,也不負你十載寒窗!辈绦侣牶蟾锌f千,熱淚漣漣。 排九籌足銀兩,備好行李送蔡新上京。光陰似箭,不覺過了數月,音訊全無,排九思念義弟,妻子知道丈夫的心思,安慰其夫曰:“你不要煩惱,細叔吉人天相,定能逢兇化吉,說不定已金榜題名!惫怀醵囊惶,喜報報到了排九家,衙役報:“蔡新得中進士,并接排九入京受恩澤!逼拮勇勚粍贇g喜。朝廷給排九以恩典,賜銀兩建府弟。如今楓亭根鎖橋南的蔡府(別稱蔡祠里)就是當年為排九所建的。 平息事端 話說蔡新中了進士后,乾隆做了美夢:“壽與葛仙齊,福伴蔡新臨!庇谑乔》浅F髦厮,一時官運亨通,歷授編修,侍讀學士,遷工部侍郎和刑部侍郎、工部尚書兼署刑部,繼任兵部尚書兼管國子監事務,后調任禮部尚書,充當四庫全書館正總裁,后轉吏部尚書,文化殿學士等官職。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蔡新以文化殿學士官銜,回到楓亭看望蔡排九,爾后到鋪頭錦橋蔡襄墓拜謁祭祖,并豎立石望柱一對,書有:“四諫經邦昔日芳型垂史冊,萬安濟眾今朝古道肅觀瞻”的對聯,署名“裔孫蔡新立”。與此同時,還到集英亭向觀音菩薩頂禮膜拜,以示當年他落魄之時觀音大士對他拯救靈恩。 蔡新在楓亭的拜謁與祭祀后,順道返回闊別近五十春的漳浦故居。鄉親欣聞蔡新返鄉,便對蔡新曰:“師爺榮歸故土省親祭祖,是咱蔡族的榮耀,能否宴請族親歡聚一堂?”蔡新淡淡地戲說:“離鄉五十載祭祖歸故里,無物酬鄉親,明朝拉一屎!编l親不解其意,抱怨蔡新高官封爵后,竟如此無禮對待鄉親。 第二天上午,蔡新身穿微服從溪的上游膛水過溪,而朝服由仆役帶著先行過溪。蔡新故意在溪崖無人之處解手,糞便向下游洗衣的婦女漂浮而去,洗衣女見狀便破口大罵,隨后張姓男人立即循向蔡新追來,又拉扯又粗言野語漫罵。這時仆奴在對岸大聲疾呼著:“他是蔡師爺,你們休得無禮!”這時張姓鄉老得知晚輩胡作非為,侮辱當今蔡師爺,會闖禍,于是向蔡新賠禮道歉,請師爺寬恕。這時蔡新繞彎子對他說:“那好吧!你們找蔡鄉族長談談,他們怎么說,我沒有意見!庇谑菑埿臻L者找到蔡鄉族長。蔡鄉長老直截了當提出條件:一是你們居在溪流上游我們處在下游,抗旱時不許截住斷流,使部分水源讓我們灌溉良田,勿持勢欺人;二是要殺豬宰羊,備辦酒席,兩姓共宴,以表兩姓親如兄弟,和睦往來;三是紅布掛紅,鳴放鞭炮,表示賠禮道歉。張姓人聽了之后,認為合情合理,應允,接納辦理。于是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蔡新是為了警醒鄉親才這樣做。從此,上下游再沒有出現因抗旱爭水引發事端。 禪位該給誰 蔡新在擔任文華殿學士期間,負責教育嘉福、嘉慶兩位皇子攻讀史書詩經。乾隆當了六十年皇帝,究竟禪位要讓給哪位皇子呢?一時一籌莫展。于是他到文華殿找蔡新商議,蔡新認為此是皇帝之事,于是說:“陛下今日來,微臣甚為感激,如有誠意,改日來時,請陛下掌上寫上名,我也在手心上寫名,若是一致,禪位就定了,如若微臣所寫之名與陛下不符,則以陛下所書為準! 第二日早晨,乾隆君又步到文華殿,蔡新行畢君臣之禮后,兩人伸手對驗,果真兩人均書“嘉慶”名字。乾隆眉笑顏開說:“君臣所見相同”。乾隆當即就去御寫禪位詔書。 乾隆回宮后,嘉福來到文華殿,蔡新誠懇教他讀書。他不聽,反把國師痛打一陣,傲慢離去,致使蔡新老淚縱橫。這時嘉慶也步到國師府,望著國師尷尬不堪模樣便問曰:“國師今緣何如此樣子?”蔡新把被嘉福毒打訴敘了一遍,嘉慶聽了氣憤地說:“此乃是不仁不義之人也!”國師又對嘉慶曰:“對父皇要盡忠孝,對官臣要近賢臣,遠奸邪……”。嘉慶聽畢頻頻點頭說:“記住國師的教誨”。 一天,舉行禪位大典時,文武大臣都佇立殿前兩旁恭候。嘉福自認可繼承皇位,步入金鑾殿掃視眾臣,見了父皇不下跪,又不三呼父皇萬歲!徑直殿前坐下。隨而嘉慶亦上金鑾,他邊走邊向文武百官點頭微笑,見到父皇三呼父皇萬歲,立在嘉福之側。 乾隆宣讀諭旨,嘉慶上殿接旨,乾隆轉入幕后。這時嘉福滿面怒意而走,嘉慶叫住了他,但他仍往外疾走,嘉慶命武士將他扣起,當殿宣旨:“嘉福不聽皇帝之言是不忠,見父皇不下跪,不呼萬歲,是不孝,對弟稱帝不支持是不仁,對國師教誨不聽,還要毒打,這是不義也!對此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留著有何用?!推出午門斬首!奔胃3闪说断轮,連平時與嘉福勾搭的奸臣,也樹倒猢猻散。 嘉慶登基(1796年)后,賜給楓亭蔡府第懸掛書為:“皇師帝友”四個大字的紅燈,以示皇恩浩大。(吳春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