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獻名邦”莆仙歷代榜眼簡介科舉考試選進士開始于隋,確立于唐,完備于宋。據《稱謂錄》記載:“榜眼名目,始于北宋。古者原以第二、三兩名為一榜眉目;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皆為榜眼。后以第三為探花,遂專以第二為榜眼!因此,“榜眼”的概念就是舊時科舉之制,給以廷試一甲第二名的稱謂。在民間俗稱可能更早,但是作為科舉術語廣泛使用是自宋朝開始。在“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時代,文人們都把考進士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笆甏跋聼o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激勵著無數學子臥薪嘗膽、懸梁刺股、勇跳龍門。明、清時期,殿試的一、二、三名,名稱正式確定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莆田古代共有榜眼7人,分別是陳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師、陳俊卿、黃艾、李喬。 陳睦(?-?)字和叔,一字子雍。莆田縣孝義里城郊(今屬荔城區)人。陳動之子,陳侗弟。父早亡,幼孤,從其母居于蘇州外家,宋嘉祐六年(1061)榜眼及第。熙寧四年(1071),以秘閣校理除浙西提點刑獄兼常平、免役、水利、農田事。六年(1073)召還,賜章服,除監察御史。元豐間,校讎《六典》,書成,遷起居舍人。隨安燾出使高麗(今朝鮮)。還,除糾察在京刑獄,兼知審官東院,累遷史館修撰,判尚書刑部。進鴻臚卿,曾鞏有《陳睦鴻臚卿制》。上命其起草慰問高麗嗣王書,書成,上稱美之。尋以直龍圖閣知潭州(今大部分湖南地區以及部分湖北地區),蘇軾以詩《送陳睦知潭州》、蘇轍以詩《次韻子瞻送陳睦龍圖出守潭州》送之。后以寶文閣待制知廣州,再升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卒于任上,累贈少保!端卧~大辭典》收錄其詞2首。 方天若(?-?)一名方元若,字彥稽。莆田城內刺桐巷(今荔城區文獻社區坊巷)人。方儀孫,方正中子。宋紹圣四年(1097)榜眼及第。與章?、矅@┕叵得芮小?/strong>其廷對策大意,欲崇復熙寧、元豐之制。謂“元祐大臣當一切誅殺而不誅殺,子弟當禁錮而不禁錮,資產當籍沒而不籍沒,古今政事無此義事!闭?療浯鵓澩笙,拨置翟滯人。初调詹[啪詼韌乒。问[,元符元妮?100),蔡京當國,召為秘書省正字,通判泉州。曾布奏:“天若險薄,不可用”。元符二年(1101)鄒浩被貶, 著作郎周穜對天若說:“浩人才難得”。天若急告蔡京,周穜因而得罪。崇寧間遷福建轉運判官,轉淮南轉運使。政和六年(1116)四月八日知泉州。遷秘書少監,改右文殿修撰。天若與蔡京友善,為言官所攻,言其為蔡京心腹,大起冤獄,陷害善類,怨聲載道,天下冤之,遂致仕。著有《木蘭陂水利志》(木蘭陂水利工程建設始于北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完工于元豐五年(1082),歷時八年,在竣工時,方天若寫了《木蘭水利記》一文。目前學術界對《木蘭陂水利志》作者及內容真實性存疑),有重要價值的史料,《方天若文集》50卷。宋紹興四年,為何昌言榜第二人方天若立“采衣坊(舊名亞魁)”。紹熙二年,知軍事趙彥勵重立,改今名,坊舊在劉橋巷。 蔡佃(?-?)字耕道。莆田縣城南蔡宅(今城廂區霞林街道蔡垞村)人,祖籍仙游縣連江里赤湖蕉溪村(今仙游縣楓亭鎮赤湖蕉溪東宅村)。蔡襄孫,蔡?頻。又@в心萇,託逄伸、?迫值芎懦啤叭獺薄?strong>宋崇寧二年(1103)霍端友榜進士。蔡佃上京應試時,其堂叔祖父蔡京正官居相位,應試評卷揭榜時,論文取士,蔡佃應為狀元,但金殿廷對時,蔡京為避嫌,將蔡佃改為榜眼,派其在戶部當佐理官職。后來,蔡佃向徽宗上奏折,請求徽宗罷免蔡京,蔡京知道后甚為惱火,貶蔡佃到浙江溫州任稅監。蔡佃在溫州任稅監時,處事公道,清除積弊,深得百姓贊譽。蔡京死后,宋廷起用蔡佃為朝奉郞,后又升為龍圖閣學士。卒葬連江里錦屏山(今仙游縣楓亭鎮蘭友村)。蔡佃能詩,李彌遜評其詩數十篇,謂其“清麗超軼,有不群之思”!度卧姟肪1370錄其詩二首!度挝摹肪3059收其文一篇!镀物L清籟集》卷4錄其詩一首!堕}詩錄》丙集卷6存詩《雷轟?T》、《豁然閣》2首。 李宗師(?-?)莆田縣義井街(今城廂區)人。宋政和二年(1112)莫儔榜進士第二人,榜眼。官至湖州(今屬浙江)掌書記。紹熙二年,知軍趙彥勵在東街材行巷為李宗師立“亞魁坊”。 陳俊卿(1113-1186)字應求,號六梅(一作“陸梅”)。莆田縣白湖(今城廂區闊口村)人。祖父陳仁,父陳詵。幼莊重,不茍言笑。父亡,執喪如成人。據行狀記載:“公生二十有六而仕,仕三十而相,相至二年而去,去十三年而老,老三年而斃,斃之年七十有四!敝u正獻。有文集三十卷,奏議表札四十卷。子五:長子陳實,次子陳守,三子陳定(陳定,字師德,性至孝,有志于學,任承奉郎,卒后葬石泉寺后。),四子陳宓,五子陳宿。女四:長女嫁進士黃洧;次女嫁故著作佐郎鄭鑒;三女嫁太常少卿羅點;四女嫁奉議郎通判漳州事梁億幼。男孫四人:垢(承務郎);址、坦(承奉郎);塾(未官)。宋紹興八年(1138)黃公度榜榜眼及第,有名對曰“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授泉州觀察推官,服勤職業,嚴以律己,同僚宴集,恒謝不往。秩滿,秦檜當國,察其不附己,改南外睦宗教授,通判南劍州。未上秦檜死,召為秘書省校書郎,為時為普安郡王的孝宗講經授課,深得郡王器重。累遷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渲毖愿抑G,史稱他“斥奸黨,明公道”、“洎知中書,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首言:“人主以兼聽為美,必本至公;人臣以不欺為忠,必達大體。御下之道,恩威并施,抑驕將,作士氣,則紀綱正而號令行矣!睆椲酪栏角貦u、冤陷無辜的韓仲通、驕姿拒命的劉寶總以及獨裁專政的湯思退,三人皆被罷免。并向高宗上疏應重用中興名臣張浚。高宗稱其“仁者之勇”,擢為兵部侍郎。時金主完顏亮進兵淮水,企圖占據淮東等地?∏涫苊D浙西水軍,在膠西(今山東膠縣一帶)打了勝仗。完顏亮死后,俊卿督理淮東軍務,構筑城堡,屯兵墾田,安頓百姓,卓著政績。金完顏雍新立,要求重修舊好,朝臣多附和議?∏洫氄J為,“宜先正名”,“名正則國威可強,歲幣可省”。因為秦檜與金媾和時曾奉表稱臣,年貢大量歲幣,如今要修舊好,就應正名以矯。又,俊卿還強調選將、練兵、屯田、減租的政策,以振國威,增強國力。隆興元年(1163),孝宗立,俊卿奏《為國之要》獻言:“為國之要有三:用人、賞功、罰罪,所以行之者至公而己,愿留圣意!边w中書舍人。孝宗志在興復,命俊卿為江淮宣撫判官,兼權建康府事。是年冬,回京條陳十事:“定規模、振紀綱、勵風俗、明賞罰、重名器、遵祖宗之法、杜邪枉之門、裁任子之恩、限改官之數、蠲無名之賦!鄙畹眯⒆诩卧S。遷禮部侍郎參贊軍事,時張浚擬大舉北伐,俊卿以為時機未至,不可妄動。后浚果兵敗于符離。張浚上書自劾,俊卿亦累疏請罪,以寶文閣侍制知泉州,改提舉太平國宮。乾道元年(1165),應詔返京,對孝宗極論朝中朋黨之弊,除吏部侍郎兼侍讀,同修國史。不久,出知建寧府。次年,升吏部尚書,受詔館金使,拜同知樞密院事;奏曾覿、龍大淵“怙舊恩,竊威!,貶二人的官。三年,任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龍大淵死,孝宗擬召回曾覿,俊卿諫阻。旋又疏殿前指揮王琪“詐傳上旨”,罷其官。對于劉珙“爭辯激切”忤旨之事,則奏:“珙以小事獲罪,臣恐自此大臣皆阿順持祿,非國家福!毙⒆谝蚋溺顜浗。四年,升右仆射同平章事。抑私黨、獎廉退、整吏治、求人才;凡外官入朝,皆詳問時政得失、人才賢否。時虞允文宣撫四川,俊卿許其才,薦為相。五年,孝宗以俊卿為左相,允文為右相。6年,俊卿因不同意允文關于與金通和以及遣使到金國將徽、欽二帝靈柩迎歸陵寢的主張,乃自請補外,以觀文殿大學士帥福州。臨行,勸孝宗遠佞、親賢、修政、攘敵、泛使不可輕遣。既去,允文派出泛使,終不得要領。曾覿又被召返,于是朝中群臣都緘口結舌,莫敢直諫,朝政國事由此一落千丈。在福州任上,俊卿政尚寬厚,嚴于治盜,海道晏清,以功進秩。不久,進銀青光祿大夫,提舉臨安洞霄宮。淳熙二年(1175),再知福州。淳熙五年(1178),起判建康府,政尚寬簡,罷無名之賦,深受士民愛戴。轉江南東路安撫使兼行宮留守。召對時,斥責朝中趨炎附勢之風,諫孝宗“人才進退,權由私門,非朝廷美事”?∏8次上章告老。淳熙八年(1181),授醴泉觀察使,封“申國公”;次年,以少傅致仕,進封“福國公”;又4年,進封“魏國公”。淳熙十三年(1186)十一月,卒。手書示諸子:“遺表止謝圣恩,勿祈恩澤,勿請謚樹碑!毙⒆诼動,為之嗟嘆輟朝。贈太師,謚“正獻”;賜葬莆常太里妙寂院前,建“貞忠亮直”碑。于其故里闊口村建“陳丞相里第”。因俊卿貴,玉湖陳氏始祖陳仁、二世祖陳貴、三世祖陳詵均被追贈太師、國公?∏涫怯窈愂稀耙婚T二丞相,九代八太師”首位丞相,第四代太師。朱熹狀其行,親筆書寫俊卿行狀。楊萬里銘其墓?∏涔,尤精小楷,“結構在顏清臣、歐陽信本之間”。工詩,于外物澹然,故其為詩“寬裕而理,造次仁義,無一毫纂組雕琢之習”。著有《陳正獻集》10卷、《奏議》20卷、《表札》20卷,已佚!度卧姟肪2、卷5錄其詩9首!度挝摹肪4646收有其文!镀物L清籟集》卷5存其詩4首。2002年清明節前,玉湖陳氏后裔在常太鎮龍汲山半山腰發現了陳俊卿墓址及后代墓葬郡。墓龜上立“宋左丞相魏國正獻陳公之墓”石碑,墓前方有上千平方米墓埕。入祀莆田鄉賢祠。宋紹興八年,在闊口街為黃公度榜第二人陳俊卿立“亞魁坊”。宋時亦為少師魏國公陳俊卿立“元老舊弼之坊”。明成化三年知府岳正在玉湖建“陳氏二相祠堂”。成化十一年,御史尹仁為宋陳俊卿、蔡襄并祀,號“二賢祠”,立“二賢坊”,后僉事林克賢增入林光朝,改匾“三賢(宋嘉定間,嘗與林攢、蔡襄號三賢,祀于學宮)”,立“三賢坊”!端问贰酚袀。 黃艾(?-?)字伯耆。莆田陽驛前黃人。黃文粲從子。南宋經學家。宋乾道八年(1172)廷對第二,高中榜眼。累歷清要。朱熹知漳州,奏行經界,朝議未定。黃艾入對言:“今日以天下之大,百官之眾,商量一經界三年而不成,使更有大于此者將若之何?”光宗從其請。淳熙末,以秘書丞充嘉王府贊讀。已而補外。寧宗繼位,召為右正言,兼侍講,遷左司諫,權工部侍郎,仍兼侍講。時朱熹罷經筵,艾因講問逐熹之驟,寧宗曰:“始除熹經筵耳,今乃事事欲聞!卑瑧┱堅偃,不聽。除中書舍人。明年,充金國正旦使。還,改刑部侍郎。以待制終,方盛年,人咸惜之,封莆田縣開國男。著有《書講義》12卷、《春秋講義》10卷、《止堂集》、《通鑒論斷》5卷、《圣政史斷》5卷!堕}詩錄》丙集卷10、《莆風清籟集》卷5錄其詩1首。宋乾道八年,在塘尾為黃完榜第二人黃艾立“亞魁坊”,久廢,其旁側有橋,人猶呼“亞魁橋”。 李喬(?-?)仙游人。父李廷震。天啟四年(1624)武舉人,登崇禎十一年(1638)武進士第二名,武榜眼。官常州郡司,有平宜興之寇有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