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id="0symf"><strong id="0symf"></strong></output>
          <td id="0symf"><ruby id="0symf"></ruby></td>

        1. <object id="0symf"><nav id="0symf"><noframes id="0symf">

          首頁 >> 莆田資訊 >>歷史 >> 莆田“三妃”事跡典故及相關的民俗文化
          详细内容

          莆田“三妃”事跡典故及相關的民俗文化

            莆田的男人,素以吃苦耐勞、勇闖敢拼而馳名中外,又以大男子主義而令眾多女性頗多微詞。有意思的是,男人的強悍,從另一方面又催生了女性的自強。千百年來,莆田女子以巾幗不讓須眉的自傲,在許多領域撐起半邊天,唱響“女子當自強”的時代最強音。她們中最負盛名的,當推莆田“三妃”,即宋代的“天妃”媽祖(林默)、宋代的“錢妃”錢四娘、唐代的“梅妃”江采萍。前些年,網上甚至有人把這三名女性譽為“福建女性的‘三個代表’”,F簡要介紹她們的事跡及相關的民俗文化。

            1、“天妃”:關于媽祖的民俗文化

            [媽祖]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后圣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商賈和漁民共同信奉的道教神祇,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庇佑神”。

            媽祖原名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 公元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羽化飛升。媽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馳,救急扶危,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漁舟商船;她立志普救眾生,護佑漁民,專以行善濟世為已任。歷代皇帝對媽祖的賜封甚多,據史料,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最終列入道教祭典和國家祀典。

            媽祖文化見證了海峽兩岸割不斷的親緣,推動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1987年農歷九月初九,媽祖羽化升天一千年,湄洲島舉行“媽祖千年祭”活動,海內外信眾10萬多人參加祭典活動。1989年臺灣宜蘭240名信眾乘20艘漁船直航湄洲進香,開創了兩岸隔絕之后直航的先河;1994年至今成功舉辦了15屆湄洲媽祖文化旅游節;1997年湄洲媽祖金身巡游臺灣102天,接受信眾千萬人次朝拜,產生巨大轟動;2004年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成立;2006年,7000多名臺胞赴湄洲媽祖祖廟進香,是迄今為止到大陸最大的進香團;2006年媽祖祭典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至今成功舉辦了五屆海峽論壇·媽祖文化周,增進了兩岸民眾交流;2009年媽祖信俗申報“世遺”成功,以“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的媽祖文化從莆田走向世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有個“焚屋引航”的故事,足見媽祖的大愛情懷。史載,有一回,林默一連十幾天日夜為商人和漁民引航,困倦極了,就沉沉入睡了。臨近半夜時,林默在睡意中被海面的風聲驚醒,她馬上跑到海邊的崖石旁,只見排空濁浪中,漂浮著幾點白光,還隱隱傳來咿咿呀呀的呼救聲。原來是船隊被風暴困住,迷失航向了。駕舟引航已來不及了,林默立即轉身跑回家,把自家的茅屋點了火。這是一支羅馬國的船隊,他們在黑夜里遇上風浪,在危急時候,他們見到一片火光,辨清了湄洲灣秀嶼港的方向,于是拼盡全力,把船隊開進秀嶼港,終于化險為夷。林默焚屋引航的事傳開后,海內外商人都說:興化的特產誠然寶貴,但興化人的深情厚意更可貴!于是,來興化做生意的商人更多了。

            [媽祖民間信俗]千年來,在莆田民間保留不少有關媽祖的民俗,反映了媽祖信仰的具體特點。媽祖生前為人民,特別是為漁民作了許多好事,歿后被人立祠奉祀,視為神明。從此,隨著媽祖傳說在民間的廣泛流傳,其信奉禮俗及媽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漸被民間吸收,演變成為民俗,形成許多俗例。

            誕辰禁捕  每逢農歷三月二十三前后數日內,湄洲海島漁民有不能下海捕魚或垂釣的習俗。據《天后顯圣錄》載:東海多神怪,漁舟常溺。天后說:“此必是鬼神為殃”,便命操舟鼓漿馳大海中流。那時風日霽靜,望見水族輳集,錦鱗彩甲,跳踴吐水沫,看見一處濤頭,擁著一尊類似王子儀表的神,在天后面前鞠躬高呼。頓時水潮洶涌,舟中人怕得發抖不已。天后說:“不必怕”。即傳示免迎。突然水色澄清,海不揚波,才知道是龍王來朝。以后凡天后誕辰,海中水族都集洲前慶賀。據此,湄洲海島漁民認為這幾天內,龍王來朝拜媽祖,潮水洶涌,故不能捕魚垂釣,以示對媽祖的紀念。另據考察,三月二十三前后數天,湄洲島四周確有不少水族游戈其中產卵。這也許是傳說與天象的有趣巧合。

            半截紅褲  湄洲島的大數中、老年婦女,常穿一條特殊的外褲,上半截為紅色,下半截為黑色或藍色。據說這是仿效媽祖的服式!短旌箫@圣錄》載:路允迪出使高麗,道經東海,……見一神女現桅竿,朱衣端坐。又載元順元年春,糧船七百八十只,由太平江路太倉劉家港開出海洋,遇風突起……官吏懇禱于神后,禱尚未完……,恍見空中有朱衣擁翠蓋,停立舟前……,不多時,風平浪靜。這些記載說明媽祖著服朱衣,故湄洲島婦女為神圣而仿效。但媽祖是神明可穿全紅,世人為俗人,所以只取一段紅色。以此表示對媽祖的敬奉,也借此保平安。

            梳篷形髻  梳篷形髻,也叫做帆船發髻。因為湄洲島習慣男人出海捕魚,女人在家理事。朝夕祈祝媽祖保佑出海人平安。湄洲島婦女特別是中、老年婦女,頭頂發型都是船帆狀的。即在頭的中后部,梳成一個別高出10多厘米,成半孤型豎起的類似船帆的發髻,也叫“媽祖髻”。梳法是先把頭發分成左、中、右3部分,再把中間部分頭發梳成發髻,再梳左右鬢發。然后統一固定起來梳成船帆一樣的髻。有時還在摞髻上插上一根大的縫衣針或銀針,針上墜著一條紅線,使發型更好看。據湄洲島漁民介紹,媽祖生前也是梳成這種船帆發式的,后人為了仿效媽祖,而形成習俗。梳成這種船帆發髻,除了表明自己是湄洲島居民外,也希望得到媽祖的庇護。

            “圣杯”問卜 莆田民間隔迷信,常用一對木制或竹根制的法器,呈半月形,一面平坦,一面隆起,合成一對俗名“圣杯”,以此問卜。莆田民間傳說,有一位鑄鼎(即燒飯用的鍋)工人來到湄洲鑄鼎,連續三次難成,后來才發現是有個女孩站在旁邊觀看,鑄鼎工人以為不吉祥,要趕她離開女孩說:“走開是可以 ,但我要那燒紅的鐵砂”。鑄鼎工答應了她的要求。女孩即用看捧起那燒紅的鐵砂回家,卻安然無恙。據說,這位女孩便是小時候的媽祖,而且后來也就是用這對手所冷卻鐵砂所形成的“圣杯”,與天界通話。后人仿效,用木或竹制作法器,成為問卜的民俗。

            九重米粿 在農歷九月初九,莆田人多蒸制“九重米粿”,即用米漿和配料蒸制。先蒸第一層,然后再蒸第二層,連續9次,即蒸成“九重米粿”。民間傳說,蒸“九重米粿”,一是因媽祖歿于九月初九。二是因為“九重”之名取自“九月初九”,兩九重復,故名“九重米粿”,“九重米粿”既可敬奉媽祖,又可作為登高野游食品。除了九重米粿,與媽祖有關的知名飲食還有媽祖糕、媽祖面、燜魚飯等。

            此外,還有龍舟掛“圣母旗”、泛槎掛席、尾晚元宵、裝點“燭山”、簽支詩句、香袋辟邪、懸掛菖蒲等等。總之,媽祖信仰是一種社會心理,是人們對媽祖這種海神(實際上是對媽祖其人)的敬仰、尊崇,或寄托某種愿望。隨著社會心理的需要,信仰的內涵得到逐步發展和擴大。從宗教學方面,媽祖信仰屬于民間信仰范疇,它兼有儒、佛、道、巫各方面的色彩。但又與宗教信仰不同,它基本上是屬于自然神崇拜一類。媽祖信仰最精華最有生命力在民俗方面。很多民俗活動都來自仿效古人的習慣,或紀念古人的禮俗,或根據神話傳說而產生,但經長期流傳后,就賦予這些民俗以強烈的民族氣息,豐富優美的文化內容,值得認真研究與挖掘。

            [湄洲島景點] 1988年6月,福建省政府開辟湄洲島為省級對外開放旅游經濟區。1992年10月,湄洲島國家旅游度假區獲國務院批準建立以來,先后獲得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攝影創作基地、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基地、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世界節日活動之城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海洋公園等榮譽稱號。湄洲媽祖祖廟是海內外2億多媽祖信眾的精神原鄉,每年前來湄洲島朝拜媽祖的臺胞超過20萬,成為大陸地區吸引臺胞觀光旅游最密集的地區之一。2006年、2010年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兩次來湄洲島慰問演出。目前湄洲島正努力創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和朝圣島、生態島、度假島。

            在日前出爐的“新莆田二十四景”名單上,“鵝尾觀瀾”榜上有名。鵝尾山,位于湄洲島東南端,因形似鵝尾而得名,是一座天然的地質公園,又名鵝尾神石園,占地約32公頃。由于受風蝕、海蝕的雙重作用,山上形成眾多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象形石,如海門、龜石、飛戟洞、斧劈崖、媽祖書庫等,千姿百態,形神俱佳。鵝尾山的地表材質,被地質學家稱為世界罕見的海蝕地貌,是一億三千多年時間風化而成的獨特奇景。登臨鵝尾山,可駐足賞石,領略大海與石頭共同創作的藝術杰作,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滄桑風化成的峭麗;也可扶石觀瀾,看海色波光,聽大海與巖石共同譜就的交響曲。

            2、“錢妃”:錢四娘與興化米粉

            錢四娘,福建長樂人,生于宋皇祐元年(1049年)三月十二日,一說生于宋天圣年間(1023~1032)。家資殷富,立志興修水利,造福后人。治平元年(1064年),她16歲,攜其家資,來莆田創筑溪陂。

            莆田南、北洋的界河木蘭溪,發源于德化縣戴云山,經永春、仙游縣,匯360多條溪澗水流入莆田的俞潭(今華亭鎮油潭村)——瀨溪。該溪橫貫莆田中部,在莆田境內全長42公里,經寧海出三江口入興化灣。當時莆田縣南洋平原的田地,靠橫塘等6個塘儲水,灌溉田地1200頃,水源主要來自城南的木蘭溪。木蘭溪東流入海,海潮可溯溪而上,因此咸水摻雜其中,不利灌溉。而且木蘭溪雨季水量很大,旱季水量小,因此南洋平原雨多則澇、雨少則旱。據有關史料記載,這條溪曾給民眾帶來巨大危害,自唐代以來,莆田人民就迫切希望在木蘭溪筑陂以蓄水防洪解旱。錢四娘來莆,相地于瀨溪的將軍灘前(今華亭鎮西許村),雇工壘石,截溪筑陂,開渠道循鼓角山南行以達平原,計開圳1條、溝36條。大壩工程經過3年,至治平四年(1067年)夏才竣工。一天,忽然溪洪咆哮而至,水力沖激,石崩陂潰。錢四娘目睹多年之功毀于一旦,個人心愿、一家資財、萬民希望,霎時盡付東流,極端悲憤,投水而死,時年19歲。尸體被洪水沖至溝口(今莆田新度鎮溝口村)時,被群眾撈起,舁到3里外的一座山丘埋葬。

            人們聞訊紛紛前往祭吊,悲哭之聲震動天地,拜奠焚燒,香聞數里,歷7晝夜不絕。因名其山為香山,又于墓旁立祠,名香山宮。因錢四娘有功德于百姓,宋朝廷敕封其為“夫人”,俗稱錢夫人。不久朝廷又加封她為“妃”,有人將祭祀她的廟改稱錢妃廟。

            錢妃廟的香火迄今不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郭沫若曾游覽木蘭陂,寫下《詠木蘭陂》6首,其第一首云:清清溪水木蘭陂,千載流傳頌美詩。公而忘私誰創始?至今人道是錢妃。

            提到馳名中外的興化米粉,人們都會想到錢四娘。

            興化米粉,白如雪,細如絲,略有米香味,干脆可貯藏。它是莆田的著名土特產,又是我國最早的快餐之一,有人稱之最古老的“方便面”,以價廉物美而名揚海內外,尤為海外僑胞所喜愛。

            相傳宋治平間,興化軍主簿黎畛受命協助長樂女子錢四娘在莆田興建木蘭陂水利工程。他為了要解決大批民工的造飯時間問題,就與民工共同研討,用白米加工制成易熟的食品——米粉,從而減少了造飯時間,加速了建陂工程。不久,黎主簿因公遇險殉職,民工們就以米粉和米酒祭江,并建廟紀念他。

            興化人對米粉的吃法,一般有湯米粉和炒米粉兩種,即把米粉加入本地的葷或素的佐料(如豬肉、雞肉、蛋、香菇、蝦肉、冬筍、蔥、韭菜、芥蘭菜等),煮熟就行,鮮嫩味濃。

            炒米粉除日常點心外,還是逢年過節及宴席上的一道鄉土風味名菜,特別是中秋佳節“做秋”的家宴上,都有一盤炒米粉,雅稱“炒銀絲”。涵江的炒米粉風味獨特:米粉松韌,葷素俱佳,菜嫩味香。涵江炒米粉曾榮獲福建省1985年“地方風味名優小吃”稱號。

            3、“梅妃”:江采萍與興化民俗

            梅妃,姓江名采萍,是唐代李隆基皇帝的妃子。生于開元十一年(公元723) , 殉難天寶十五年(公元756) ,終年34歲。她短暫一生,是莆田歷史上一位引以為豪的杰出女性。她還是福建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女詩人,她的品行被宋代理學奉為楷模,為莆田增了不少榮耀和殊榮。江采萍的《樓東賦》被收入《全唐文》卷98,《一斛珠》(“桂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被收入《全唐詩》卷5,后來被譯為外文,傳到海外。

            梅妃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卻留下了諸多寶貴的莆田信仰習俗。

            一是催生了莆仙戲。開元26年梅妃入宮后, 深受唐明皇寵愛, “后宮四萬美女, 視如塵土”。唐玄宗得到梅妃后,迫不及待的想把她的才藝介紹給諸位兄弟。于是特設一席宴請諸王。席間,他很得意地向兄弟們宣稱道:“這時梅妃,能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今宴諸王,愛妃可試舞一曲,讓諸位開開眼界!泵峰I旨,先吹奏了白玉笛一曲,笛聲曲折婉轉,讓人心曠神怡;笛聲剛落,梅妃又翩翩起舞,曼舞輕舒,如驚鴻般輕盈,若落梅般飄逸,玄宗和諸王看得如癡如醉,喜得玄宗連聲贊嘆,此乃“梅精”也。玄宗高興地說:“愛妃才藝出眾,是故鄉靈氣所鐘、父老養育之恩,賜皇宮內的‘梨園’一班給莆田,以示皇恩!边@班梨園經梅妃和雷海青修改,后成為莆仙戲。因此,莆仙戲有“集盛唐古典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遺響,采宮廷教坊之薈萃,取山村田野之格調!保▌⒖饲f為《仙溪志·藝文志》序)

            二是提升了荔枝知名度。因為梅妃,莆田從京城引進了莆仙戲;同樣因為梅妃,莆田的特產荔枝頻頻進入長安,迅速提高了在全國的知名度。一千多年以來,莆田因盛產荔枝而得名荔城,其特產荔枝以品種多、果粒大、果色艷紅、果肉乳白色、汁多、清沁爽口、香氣濃郁,質量優而名揚海內外,果實七月中、下旬成熟。主要品種有陳紫、宋家香、狀元紅、烏葉、蘭竹、下番枝等。郭沫若1962年在莆田游玩時,留下“荔城無處不荔枝”的佳句。據說,唐明皇寵愛有加的楊貴妃,吃過梅妃家鄉人從老家送來的鮮荔枝后,從此對荔枝愛不釋手,酷愛如命令。晚唐詩人杜牧的《過華清宮三首·其一》中寫道:“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痹姼柰ㄟ^為貴妃飛騎送荔枝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統治者為滿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有力鞭撻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驕奢淫侈。不過,作為莆田人,特別是莆田的果農,讀到此詩時,內心涌出的,更多的是自豪和得意,你看,這是俺莆田的鮮荔枝哈,歡迎來人來電訂購哈!

            三是與歸俱賜鑾駕。莆田女性勤勞賢惠等優點名聞天下, 這與梅妃勤勞賢惠模范教化有一定的關系。古代文峰宮都供奉莆田歷代十大圣女, 其中排在首位就是梅妃。宋代理學把梅妃品行奉為楷模,啟迪教育后代, 成為莆田女性楷模。史載,梅妃入宮后,有一回,唐明皇同諸位兄弟聚會,與梅妃斗茶,看誰烹的茶好。唐明皇性急,水一沸就將宮女手中的茶傾入鼎中;而梅妃先命宮女將鼎從火上取下,徐徐傾茶,然后再上爐,.文火煎烹,水剛沸,又取下,三滾后,茶成。諸兄弟品玄宗烹的茶,即濁又澀,而梅妃所烹的茶是清香四溢,澄澈見底。唐明皇邊喝邊贊嘆:“愛妃能歌善舞,吹起白玉笛來悠悠揚揚,如同天上的仙樂,跳起驚鴻舞來柔美飄逸,使得滿座生輝,今天烹茶技藝又勝了我,如此精靈,真是梅精!”梅妃聽后,滿含深情地說:“烹茶只不過草木之戲,如今誤勝陛下,何是為奇?陛下治理天下,任賢用能,調和四海,讓百姓安居樂業,創建太平之世,臣妾怎敢與陛下爭勝負呢?”一番入情入理的話,直說的玄宗心中釋然,暗之為梅妃的賢淑達理而欣慰, 御封”莆田諸女盡封孺人, 與歸俱賜鑾駕” 。從此莆田女子享受當官夫人的政治待遇,燈籠上或墓碑上可書某氏孺人;姑娘出嫁時可乘坐象皇家有四條龍的鑾駕轎, 榮耀無比。

            宏圖大展的唐明皇開創開元盛世后,見天下太平,常召王公大臣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盡情尋歡作樂。梅妃見他疏理政事,心里悶悶不樂,唐明皇見了很奇怪,問她: “愛妃為何郁郁寡歡?如有不遂心的事盡管道來,朕一定讓愛妃心滿意足!”梅妃說:  “昔太宗有貞觀之治,百姓安居樂業,至今有口皆碑,臣妾愿陛下重現貞觀之治,罷游宴,施恩百姓!碧泼骰事犃苏苏,然后拈須笑道:“以往的妃嬪巴不得討好朕,想不到愛妃如此識大體!钡诙,罷了游宴,親理萬機,勵精圖治。

            梅妃入宮后,絕不為自己的家族謀求恩澤。一次玄宗皇帝帶她到勤政殿觀看龍魚百戲,回來興致很高,欲官于其家族,顯示皇家恩澤,梅妃謝恩答曰:“家中深惠皇恩,愿陛下以蒼生為重,施恩百姓!币虼私乙幌虿簧醺缓,曾因救濟災民散盡家財,歷代傳為佳話。

            梅妃受玄宗皇帝專寵三年,其間,她以自己無私的品格, 當好賢內助,使玄宗以德治國,整個國家繼續保持著開元盛世的局面。

            四是特許妃子脊頭。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十月,唐玄宗在驪山行宮遇見22歲的兒媳婦壽王妃楊玉環,一下子被她的美貌和嬌媚所迷惑。

            楊玉環生于公元719年,善歌舞,曉音律,并能詩。開元二十三年十二月(735),楊玉環17歲,與武惠妃生的子李瑁結婚,封壽王妃。因為楊玉環是自己的兒媳,56歲的唐玄宗為了得到這位豐艷照人、風情萬種的女人,唐玄宗暗示,以為玄宗母親竇太后祈福名義,敕書楊氏出家為道士,賜號太真,而后再迎回后宮。這時玄宗皇帝有23皇子,29個公主。

            楊玉環入宮后,玄宗皇帝想:梅妃有梅格,清俊冷艷,固然很動人,總缺乏迷人媚態的氣質;而玉環的風范,不僅體態豐腴,肌膚細膩,更是能志同道合的縱欲享樂。他情不自禁的把妻子和兒媳比作女英和娥皇。

            昔日的兒媳,如今成為同宮的姊妹,對于以《二南》為準則的梅妃很難接受,悶悶不樂。玄宗皇帝為了撫慰梅妃的心情,特地下旨,準許梅妃家鄉的房屋,依照皇宮的形式降低起造,為脊頭半翹的“妃子脊頭”建筑。一千多年來,莆田民居建筑都帶有皇宮建筑的“妃子脊頭”,獨具一格。

            四是恩賜春秋兩祭!镀翁锟h志》大事記載“唐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祿山陷長安,江采蘋(梅妃)死難,里人在黃石鎮江東村建浦口宮紀念她”。賜春秋兩祭 。

            梅妃信仰習俗至今己有千年歷史, 展示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內涵, 莆仙戲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梅妃的傳說》列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紅桔塔》、《梅妃信仰習俗》, 《木偶戲》等列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春秋兩祭、孺人與鑾駕轎、妃子脊頭建筑等對研究福建地方民俗和地方建設文化具有特殊意義。梅妃的德行情操和忠君報國的思想, 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財富。

            在日前出爐的“新莆田二十四景”名單上,梅妃故里的“江東梅影”也名列其中。江東村,位于荔城區黃石鎮境內,相傳為唐梅妃故里。村中有南塘,方圓百畝,清澈如玉;塘中央有梅亭,塘邊有白色梅妃塑像,附近巨石刻著“梅妃故里”四個大字。行走南塘畔,碧波蕩漾,四周田園稻菽飄香,溫婉恬淡的興化水鄉遺韻展露無余。微風拂過草木,如細碎的琴音,仿佛訴說著前朝的往事。

            梅妃原名江采蘋,才貌雙全,唐玄宗年間被選入宮中為妃,因生性酷愛梅花,深慕梅之高潔,在居處周圍遍植梅樹,且建有一亭,取名“梅亭”,玄宗因而叫她梅妃。后玄宗寵幸楊玉環,她獨居冷宮,感懷傷世,寫下《一斛珠》等膾炙人口的詩篇!鞍彩分畞y”中,梅妃投井殉節。

            江東有多處與梅妃生平相關的歷史建筑,如浦口宮、飛云廟等。浦口宮供奉梅妃塑像,傳為唐代所建,明清兩朝先后多次重修,宮內尚存清嘉慶《重修浦口宮記》等石碑及郭沫若“梅妃生里傳猶在”的詩碑。梅亭中有清狀元趙以炯、榜眼何冠英、監察御史江春霖等名人書聯。

          返回頂部 seo seo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中文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