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楓亭糕”制作工藝大揭密 傳承數百年的莆田美食“楓亭糕”制作傳統技藝源于宋代,成熟于清代,延續至今,具有獨特風味,蘊含歷史底蘊。仙游縣及楓亭鎮重視挖掘這一千年遺珍的飲食文化,進行原生態和動態的保護—— 8月2日,記者慕名來到楓亭鎮建設中路80號“楓亭糕”制作坊,采訪年過半百的“楓亭糕”制作工藝傳承人林玉標。他說,“楓亭糕”具有千年歷史,到清代康熙年間,民間每逢婚嫁、壽誕、喬遷、節慶等活動,都以“楓亭糕”作為回贈或分送親戚朋友的禮品。漁民出海、僧侶游方也常帶“楓亭糕”作為干糧,途中享用。 林玉標拿出了“楓亭糕”制作的器具和原料,仔細地向記者介紹制作方法。他說,“楓亭糕”在早年制作,以純糯米0.5公斤炒熟,磨成粉末;白砂糖0.5公斤,煮成糊狀,將糯米粉末與糖漿混合,用人工攪拌均勻,再用炒熟搗碎的花生仁、芝麻和花生油各1兩,作為夾心料。用方形糕盤裝盛,在糕盤底部和上面各撒上糯米粉末,中間配上夾心料,切成方塊,底部墊上一張薄紙,倒在竹篩上。以硬木質的干柴慢火干蒸5分鐘。蒸熟后冷卻,用方紙包裝,蓋上商號,即可出售。而如今制作工藝有所改進,磨粉工序改用機械加工,以半機械化代替手工揉搓。原料配方略有不同,原用糯米0.5公斤改為7.5兩,配上2.5兩大米。除原來所用的夾心料外,另加柿餅片、冬瓜條、桂圓肉、蜜棗和蔥頭油等。用紅紙包裝,每包一塊,或用食品塑料包裝,10塊為一包,這種糕品,營養豐富,香甜可口,備受人們的贊賞。 3個五代相傳具有百余年歷史的“楓亭糕”制作印模,滿載鄉愁記憶。 楓亭民俗學會會長劉建庭接過話茬,向記者介紹了“楓亭糕”的歷史淵源。他說,唐初,楓亭因陸海交通方便、商賈云集而形成集鎮,為閩中海產品、谷米等農副產品集散地。宋代,楓亭太平港對外貿易逐漸繁榮,舟船已抵新羅、日本、琉球、大食等地。楓亭商貿活動的發展,促進了“楓亭糕”制作技藝的形成,并逐步發展成熟。從民國時期至現在,“楓亭糕”已經成為當地具有獨特風味的“糕點”,聲名遠播,暢銷全國各地和東南亞地區,受到商客和專家們的肯定。由于“楓亭糕”制作工藝獨特,從業人員大都年事已高,傳承人日漸稀少,制作工藝后繼乏人,技術傳承面臨消逝的危機。他呼吁,有關部門應盡快落實保護措施,培養新一代的工藝傳承人,使這一古老的民間獨特風味糕點制作工藝得到完整的保存和延續。 為了做好“楓亭糕”傳統技藝保護工作,眼下楓亭鎮政府組織文化站和文化研究會對其進行專項保護。據楓亭鎮文化站退休干部陳宗祺介紹,鎮政府每年撥出經費1.5萬元,組織力量搜集、編寫資料,對“楓亭糕”的發展歷史、制作工藝、主要配料進行整理,在《楓亭文化研究》會刊上刊登,編印《楓亭文化研究叢書》,并以音像資料保存。同時,由鎮科技站舉辦專業技術培訓班,集中培訓一批傳承技藝傳承人,對傳統技藝進行原生態和動態的持續性保護。 “楓亭糕”延續千年仍然是舌尖上的珍品 陳宗祺說,“楓亭糕”制作傳統技藝源于宋代,成熟于清代,延續至今,形成了四大特征:一是具有獨特性。與各地制作工藝不同,“楓亭糕”的配料和制作工藝有著獨特的技巧。二是具有歷史性!皸魍じ狻敝谱骷妓,蘊含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和楓亭地域文化積淀。三是具有傳承性。在楓亭境內,以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授的方式,使“楓亭糕”制作技藝代代相傳。四是具有認同性。由于“楓亭糕”制作技巧,風味獨特,而受到海內外商客的歡迎,并得到了專家學者的認同。 陳宗祺認為,“楓亭糕”已經列入市級非遺名錄,對于發掘、保護“楓亭糕”制作傳統技藝,對于研究楓亭地區商品貿易、經濟發展歷史和飲食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皸魍じ狻痹趲装倌甑纳藤Q活動中,已經名聲日噪,因此對于當地經濟發展、商品貿易和對外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