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id="0symf"><strong id="0symf"></strong></output>
          <td id="0symf"><ruby id="0symf"></ruby></td>

        1. <object id="0symf"><nav id="0symf"><noframes id="0symf">

          首頁 >> 莆田資訊 >>歷史 >> 莆田十八陳 您屬哪一陳?
          详细内容

          莆田十八陳 您屬哪一陳?

          1.webp.jpg  

                                                                        莆田陳姓入莆始祖陳邁畫像

            【開欄語】

            “陳林半天下,黃鄭遍地走!痹谄翁锪鱾鞯倪@句老話,鮮活地道出了莆田人的姓氏構成。

            前不久,莆田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新編的《莆田市姓氏志》,印證了陳、林、黃、鄭為莆田人口最多的前四姓。此外,在人數排行榜上進入前十的還有吳、李、張、蔡、王、劉姓,十大姓總人口約有200萬。

            莆田十大姓,從哪里來,又是怎么來的?本報記者將為您挖掘姓氏入莆的來龍去脈,揭開姓氏源流、世系宗支的奧秘,講述姓氏圖騰、郡望、堂號、楹聯的故事。

          2.webp.jpg

            乍看像個“東”字,細看又似一組“太陽升降的階梯”,陳姓圖騰據說是太昊氏炎帝氏及其后裔的天文中心的象形。陳姓是個大姓氏,按當今人口數量排序,陳姓在全國位居第五,在全省名列第一。目前,莆田陳姓總人口478493人,為莆田第一大姓。陳氏先祖黃帝統一中原,締造中華文明,是中華第一大帝。

            漢朝入莆曾聚居九華山

            陳姓與莆田有特殊的緣分,福建大部分族譜記載,陳氏是在晉永嘉之亂后隨中原七姓一起入閩定居的。而早在漢代,就有陳姓先人入莆,他們居住在莆田市西北隅之九華山(紫霄巖)。至今遺留在九華山之巔的石洞、石秤等古跡,充分證明了這是古人生活居住的地方。

            荔城區西天尾鎮澄渚村是名聞遐邇的歷史文化名村,眾所周知,澄渚村在歷史上曾是望族“九牧林氏”的發祥地。鮮為人知的是,位于紫霄巖下的澄渚村,在唐代之前是陳氏族人的聚居地,當時的地名是“陳渚”。后來,唐九牧之父林披舉家從荔城區西天尾北螺村遷到龍山后,林披的兒子林蘊向陳暄買下這塊地皮。林蘊認為,“陳渚”已經不是陳家的地,而把地名改為“澄渚”。此事,在明代《興化府志》也有記載。

            【陳姓圖騰注解】:東為日在木中,此木又叫槫木、扶木、扶桑、若(叒)、建木。日在木下為杳,日在樹頂為杲,日在地平為旦,日在山下為昏,日在午前午后為昃,當槫木轉為建木天干時稱為“重”,所以古代“重”、“東”為一義。

          3.webp.jpg

            歷史文化名村澄渚村,在唐以前是陳氏族人的聚居地,當時的地名是“陳渚”。

            唐一縣令被尊陳姓始祖

            陳氏入莆時間為漢朝,但令人詫異的是,莆田陳姓族人卻把隋唐年間的族人陳邁尊為入莆始祖。在采訪中,福建省陳氏委員會副主任陳金察向記者道出其中的淵源。

            陳邁是陳氏入閩始祖陳潤的第十一世孫。隋朝年間,被隋文帝楊堅封為散騎建軍,派往泉州統領兵馬。唐武德二年(619年),陳邁平定閩中地區后,便在莆田擔任縣令,使莆田在短短的幾年間從蠻荒之地躍升為上等縣。朝廷加封他為上騎都尉。陳邁入莆后,子孫發達,他的五個孫子后來分別為入莆五大房系,后裔人才輩出,陳氏成為莆田名門望族。

            陳邁去世后,莆田人自發為他送葬,并在縣治東廂建廟祭祀,廟號“兵馬誠應社”。

            為紀念陳邁功績,莆田各派各支各房陳氏族人在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一致議定,不管何時入莆,不論派出何處,都把莆田首任縣令陳邁尊為入莆始祖。

          4.webp.jpg

                                                      陳氏祠堂外還留有寫著“陳丞相里第”的石坊

            陳瓚衣冠冢至今無覓處

            莆田陳氏最大的支系為“玉湖陳”。宋慶歷元年(1041年),錢塘人陳道行見白湖第有“白湖映堂”、“玉笏朝天”之勝景,就居住在白湖北岸白沙后埔邊,也就是今日荔城區鎮海街道闊口村。因白湖雅稱為玉湖,這一支亦被稱為玉湖陳氏。

            玉湖陳氏也是最有影響力的支系,這一支系有陳俊卿和陳文龍相繼為相,世稱“二相府”,亦有“一門兩丞相,九代八太師”之美譽。這一支還有宋代抗元英雄陳瓚,至今闊口陳氏祖祠墻上還記載著許多陳瓚和陳文龍抗元可歌可泣的故事。相傳他死后,鄉人偷偷把他的衣冠葬于壺公山下,但是一直沒人找到過他的衣冠冢。

            玉湖陳氏后人陳國章說,莆田壺公山上葬著玉湖陳氏的18位祖先。就在前不久,他們剛剛找到一處陳瓚與陳文龍的合葬衣冠冢及墓碑。

            莆田市博物館副館長游國鵬告訴記者,多處文獻資料均記載了陳瓚衣冠冢,但在莆田三次文物普查中,均沒有找到。陳瓚衣冠冢在哪一直是未解之謎。如能證實玉湖陳氏后人找到的衣冠冢就是陳瓚衣冠冢,那就解開了懸而未決的歷史之謎。目前,莆田文管部門已把此事上報省文物局,等待專業考古人員進一步挖掘。

            揭秘:陳氏支派各有“傳奇”

            歷史上,各個朝代皆有陳姓入莆。由于支派多且繁雜,古時就有莆田“十八陳”之說。事實上,莆田陳氏遠不止這些支派。早在宋代,史學家李俊甫就在《莆陽比事》中記載“陳氏舊族五,新族三十三,嗣是而來尚未數計”?梢,在宋代時就不止“十八陳”。

            “刺桐陳”,名稱源自當年陳邁擇居的莆田刺桐巷,也就是今日的文獻社區坊巷。后來,他的裔孫亦傳衍莆仙各地。

            “侯攬陳”是唐高宗年間(669年),陳政父子入閩平戰亂,始居仙游縣楓亭陳廬園,其后裔亦傳衍仙游。其子孫在后唐時,遷到楓亭秀峰開族,為侯攬陳氏始祖。

            “義門陳”是唐天寶十四年(755年),陳鑲為避亂舉家遷徙仙游縣烏石,為入仙始祖。他的第五子徙居江州,后人遷德安縣正堂,始創義門陳氏。

            “留坡陳”是唐肅宗年間(756—761年),陳褫與弟弟從興化瓢湖遷居仙游留坡,陳褫為留坡陳氏始祖。其弟后遷居仙游西鄉,也就是今天的仙游度尾,是“柘山陳氏”始祖。

            “侯峰陳”是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唐禮部侍郎

            陳齊遷居仙游侯坂開創族系。他的長子陳僑世居侯坂,亦稱侯坂陳氏。

            “浮山陳”是唐中和年間(806—885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陳湟避唐末之亂,舉家南遷入閩,后來居仙游楓亭東門。因家鄉有座“浮光山”,為了不忘祖根,故稱“浮山陳”。他的后人在宋代遷居到今日的城廂區霞林街道霞林村,后裔傳到莆田、仙游兩地!案∩疥悺笔瞧翁镪愂系诙笾。

            “飛錢陳”是唐中和年間(806—885年),光州固始人陳鄙隨王潮和王審知入閩后,從泉州改居在仙游東鄉馬鞍山前光埔結草堂息,傳至五世后遷縣市錢田境琴盤肇基。七世祖宋奉直大夫陳汝器妻子朱氏憐貧惜苦,樂善好施,動天飛錢,“飛錢陳”世系因此得名。

            “陳宅陳”是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莆田游洋山區林居裔起義,潁州郡開國伯陳靖乞兵于漕運使,亂事得以平定。朝廷賜其住的地方為“清平里”,因此今日莆田市東廂一帶的陳姓稱為“陳宅陳”。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興化軍遷往莆田縣城,陳靖遷居橄欖縣,也就是今廟前路,故又稱“橄欖陳”。陳靖還有4個兄弟,他們的子孫后世是“文峰陳”。

            “谷目陳”是浮山陳始祖陳湟后人陳鑄在宋代居仙游鐘山鎮南剛村谷目,其子孫稱為谷目陳。他的后人一支在明永樂年間遷居仙水,開創陳氏仙水世系,另一支由谷目遷往金紫溪,創陳氏金紫世系。

            “橫山陳”是陳齊之孫在唐末從義門遷居莆田橫山(今屬新度鎮),他的六代孫陳祿遷居仙游大濟玉井,創陳氏玉井世系。

            “衙里陳”是宋殿中侍御史陳次升,寓居仙游大帽山即大濟鎮坑北境,地名為“衙里”,其子孫亦稱為陳氏衙里世系。

            “五象陳”是宋徽宗年間(1101—1125年),清源郡奉政大夫陳禧,寓居永興里,子孫散居象坑、象塘、象面、象碑、象墊,號稱“五象陳氏家族”。

            “壽山陳”是南宋末,朝奉郎陳廷昭居北高壽山,為壽山始祖。他的一個兒子后來遷居涵江東山(紫璜山),其后裔也稱為陳氏壽山派。

            “澳東陳”是明代,漳州龍海陳弘立不堪倭寇侵擾,遷至莆田廣業里澳柄東坑居住,子孫稱為澳東陳氏家族。

          返回頂部 seo seo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中文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