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是怎么來的?莆田-蒲田,由于一直發洪水,才把三點水給去掉的。還有傳說莆田這個地方是因為太上老君煉丹時發生爆炸,丹掉入海里,馱陸地的地牛被燙到,引發地質變動,才浮起莆田這塊陸地的。原來叫浮田,后來報給朝廷的時候,記錯了,就變成了莆田!當然,這是迷信的說法,也是傳說而已。 民間傳說:沉七洲,浮莆田 在遠古時代,莆田地形面貌和現在是不一樣的。所以民間傳說“沉七洲,浮莆田”。七洲現在何處,史無可考。 但莆田是由地殼升降運動浮出海面的,確是事實。大約在一百萬年以前,臺灣是和大陸連在一起的,由于地殼陷落下去,形成臺灣海峽,莆田地處臺灣海峽的西岸,當時也是屬于臺灣海峽的一部分,被海淹沒。以后由于地殼的升降運動,莆田就緩慢地間歇性上升,由淺灘而蒲草叢生,經圍墾而成田地。據莆田縣志載,壺公山在古時是露出海面的島嶼,至今山上石穴里還有螃蟹生長著。宋代柯應東有詩云:方壺人伏海中洲,涌出高山不計秋,峰上今猶蟲豪帶石,穴中時有蟹尋秋!钡脑娋。 萩蘆溪發源于永太縣,流經莆田白沙、萩蘆、梧塘至江口入海,在萩蘆溪中游,現在外度水庫的下面約二里許,有一段溪流,名叫“滔子”(莆田人稱水母叫“滔”),相傳古時在這里出產水母,水母是海中生物,一般浮游在淺海的地方,說明古時海水是滿到這里的,從“滔子”上溯五里許,有一村名叫“綱洲”,據說古時這里是一片沙洲,是當時漁民在這里下網捕魚的地方,F在都高出海面,海水只能滿進萩蘆溪口二里許的地方。這是地殼上升的結果。 現在的笏石、黃石、華亭等地的小山丘,在古時也只是露出海面的小嶼,黃石的天馬寨,在南北朝陳朝光大二年(568),莆田設置縣治之首,則是孤懸海中的小嶼,為海盜所盤據,因建有山寨而得名。在其附近有“土!,就是古代海的遺跡。因為當時莆田海岸線是在現在白沙鎮澳柄嶺一帶山麓,所謂“澳柄”,就是停船的地方,在清末民初,常有船錠和船繩索在澳柄和石頂一帶發現。舊縣志載,在梁陳時代,海潮漲時,可以滿到南山廣化寺前與西門外泗華陂前,黃石大龜嶼是海中露的小嶼。因此,現在廣化寺前洼地時有咸水涌出,涵江下徐井水多有咸味,笏石下去至海邊,有很多農田是鹽堿土,下嶼一帶的井水,幾乎全部是咸的,我曾下鄉埭頭汀岐村,吃的地瓜和地瓜干都有咸味,連湯也是咸的。 至今莆田農村地名,有許多是水名,如:筱塘、橫塘、南溝、沙堤、瀨溪等,有水旁的地名則更多了。因為地名的命名,是反映當時地方歷史文化和地理特征。莆田農村地名之所以有水名或水旁,就是當時命名的時候,勞動人民對水有著特殊的感情,因為地名與水連在一起。也就從地名上看當時地理環境的特征了。 至于莆田沿海的島嶼,如南日島、湄洲島、杯島、黃瓜島等大小島嶼一百多個,皆是大陸島。遠古時代,島嶼皆與莆田陸地連在一起,所以莆田沿海多是巖岸、海岸線曲折,這是受到地殼長期升降活動影響,引起海水浸入,使一部分陸地受海水包圍而成島嶼,孤懸海中直到現在。沿海的海岸線,還在變化。 莆田平原的形成,受地殼升降運動的影響,莆田平原慢慢地間歇性上升,木蘭溪、萩蘆溪、延壽溪等河流,不斷地把泥沙沖積下來,使莆田平原面積漸漸向海擴大。 還有,平海西邊的嵌頭村,也是年年被海潮拉掉一些陸地,連嵌頭宮也被海潮拉掉,變成海了,“越嵌越不牢”。 赤港越積越高,海退后了,嵌頭越拉越進,大陸退后了。莆田出現啦。! 親,你現在知道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