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之最烙興化府印記 文物普查掀莆田前世今生莆田古稱“興化”,文物普查一次次“地毯式”的搜索,喚醒了沉寂已久的興化記憶。翻開古興化的這本“發現檔案”,遺存的大量文物、古跡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有一些已成為今日“莆田之最”。歷史文化名城莆田,將對這些文物分級申報造冊,推出旅游線路,拉開文物古跡“保衛戰”。 【最驚艷】 老外百年前所拍古橋風姿猶存形如琴鍵 石碇步像一排琴鍵,靜臥在萩蘆溪中 一百多年前,一位美國傳教士在萩蘆溪邊看到興化人撐傘行走在石碇上,一排整齊的石碇如鋼琴鍵盤一般,周圍青山環繞,綠樹掩映,環境優美。傳教士舉起相機,定格下這幅美麗的畫面。這位傳教士或許沒有想到,當年他在興化的無心之作,在一百多年后會被一位莆田市民發現。更讓他沒想到的是,他定格在畫面上的這座橫跨在萩蘆溪的石碇步在一百多年后仍然完好,并成為全國文物普查重要發現。 找到的一百多年前美國在外國傳教士拍攝的萩蘆石碇步 “在唐代以前先人們在溪澗豎立石碇,以渡行人,石碇步是莆田最早的橋梁!”莆田市博物館副館長游國鵬告訴記者。 【最稀奇】 小村鎮驚現鹽民“豪宅”群 在東嶠發現大范圍清代鹽民“豪宅” 游國鵬曾在莆田市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隊擔任隊長,讓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在秀嶼區東嶠鎮發現的一處清代鹽民住宅群。這片住宅共有16座。文物專家認為,出現這么集中這么大范圍、且具備清代古民居典型的匠作手法的鹽民住宅,目前在全國還是首次發現。 游國鵬告訴記者,古建筑群三五幢一落,鹽民住宅座座翹脊飛檐,雕梁畫棟,紅磚貼墻,外墻還貼有石砌的蓮花圖案,若沒有相當的財力,是無法做到的。當時村里有老人告訴他,住宅的砌基和貼外墻的石頭都是通過海運采購而來,再雇人一塊塊肩挑到村里的,建筑的二道運輸成本很高。 在歷史記載中,古代鹽民生活困苦。為什么清代莆田鹽民能蓋得起“豪宅”?記者了解到,宋代莆田的陳應功發明了曬鹽法,自此莆田制鹽的成本降低,產量增加,到了明代成了福建七大鹽倉之一,而當時東嶠則是莆田主要產鹽區之一。據住戶介紹,他們的祖輩當時是村里的鹽田大戶,發家致富后,相繼在村里蓋起了大宅子,形成了住宅群。 【最好玩】 龜腳墓像只大海龜 墓丘呈龜背狀,墓丘下附有四只龜爪,像一只隨時可以行走的大海龜 讓文物專家們欣喜不已的,還有在秀嶼區埭頭鎮發現的一片清代古墓群,古墓群有60余座,其中保存完好的有18座,從乾隆年間到光緒年間每個朝代都有跡可循。在這片古墓群中還首次發現了龜腳葬墓。記者在探訪中看到,這座墓位于一片廣闊的農田邊,大墓由3個部分組成,中間是主墓,兩邊各有一座小墓。主墓呈“風”字狀,共有3個墓埕,第一個墓埕兩邊各立一根蓮花望柱,祭臺及周邊的墓手均用石頭砌成。近看主墓墓丘上“趴”著一只形象逼真的大海龜,四只呈爬行狀的龜腳“踩”在墓沿四角,似乎正要爬行入海,龜背上有清晰的條紋,龜尾正微微翹起,令人驚嘆。 【最夢幻】 “廊橋遺夢”獨此一座 新發現的這座古廊橋,增加了莆田地區古橋梁品種 就在前不久,記者在文物普查員林超群的帶領下,來到仙游縣菜溪鄉溪邊村,探訪文物普查中找到的莆田唯一一座廊橋。只見廊橋懸跨在象溪上,遠看猶如一列列車。站在橋上向遠處眺望,只見周圍楊柳飄飄,兩岸青山對峙,橋下流水潺潺,遠處炊煙裊裊,如夢如幻。 “發現檔案”還有上千處古跡 1956年全國第一次文物普查,莆田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43處,證明了早在公元前4000-2500年,就有人類在這里過著漁獵生活。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的全國文物普查,文物專家在秀嶼區埭頭鎮后鄭鱟尾寨半山坡遺址中,采集到彩陶片,這也是莆田首次發現彩陶。同年,城廂區下鄭村龍斑山出土一件青銅器钁,成為目前莆田唯一一件春秋戰國時期的出土文物。2007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重要發現共有80處。仙游溪邊廊橋、秀嶼東嶠清代鹽民住宅群、英田清代古墓群這些重大發現已被納入擬申報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