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莆仙人民抗倭的傳奇故事……莆仙俗語“東橋的光餅”、“光餅畫在壁”、“光餅落下肚”等皆以“光餅”為喻!肮怙灐奔串斈昕官疗菁臆娪玫母杉Z,其特點是餅中有個孔,可穿索背于肩,食之方便。 莆仙人因明朝時深受倭害,故對抗倭功臣戚繼光及其所率戚家軍一直感恩戴德,多處修有戚公祠塑有戚公像,逢節便以“光餅”等祭祀。緬懷之情,代代相傳。 倭患 史載:明末朝政腐敗,海防廢弛,以日本海盜為主的倭寇,趁虛打劫。日本古稱倭奴國,故史書稱其海盜為“倭寇”。尤是明嘉靖時,倭瘋狂侵犯我東南沿海,江浙閩等省多處殘遭浩劫,“所占村鎮屠戮殆盡”,千村萬落家破人亡,幾成廢墟。 興化本是閩中魚米之鄉,卻被害民不聊生、十室九空,實為倭禍的一個重災區!胺睒s的莆城,蕩然一平野!碧貏e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農歷十一月廿九日下半夜,倭寇攻陷興化府城,占據兩月,全城被殺三萬多眾,死人枕藉,慘不忍睹,震驚海內外。該時莆籍御史林潤在向皇帝奏疏中述:“興化所屬二縣……今遭倭患之際……死于鋒鏑者十之二三,被其擄掠十之四五,流離徙于他郡,又不計其數。邇又各府(含泉.漳)疫病大作……一坊數十家,而喪者五六,一家數十人,而喪者七八,甚至盡絕者,哭聲連門,死者堵路!笨h志載:其時尸橫遍野,單由鄉賢“三教先生”林龍江命門徒收埋的尸體兩千多具、火化尸體五千多具、收埋遺骨一百多擔。前年,筆者曾到市區鳳凰山仙厝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走訪,該管理人員介紹,當年興化人慘遭倭寇殺害,骨灰由原東巖山移來存放的就有五千多“金斗”?上攵,其時遭害何其慘烈、何其凄慘。 殲倭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當年荔城林墩一戰,戚家軍斬敵2023人,救出被擄民眾2114人。據說當時倭寇被痛打落花流水,落進溝塘被淹死一千多人。 陷城之后,朝廷名臣戚繼光奉命帶兵來閩殲倭。倭賊聽說戚繼光嚴束戚家軍,每人雙腿都綁沉重沙袋,行軍極慢。于是得意逍遙,一邊繼劫,一邊備逃。實際其時興化城內外,已被害得尸臭沖天,到處鬼哭狼嚎,并已無糧可搶,倭賊也呆不下去了,就想另竄;而戚家軍腿綁沙袋,正是施騙倭寇策略,免得自己軍還未到,倭被逃掉。為了兵貴神速,戚家軍一進入閩界,便全部脫下沙袋,輕裝前進。為更省時辰,他們每人都發給一串光餅,作為干糧,就背肩上。終于戚家軍如神兵天降,倭寇如夢方醒、措手不及,只好束手被殲!敖缤狻痹S厝一戰,再殲倭2200余人,救出被俘的民眾三千多人。翌日,戚家軍追擊殘倭,又殺敵170余人,收復了平海衛。倭寇巢穴接連被重創,如喪考妣。戚家軍得勝之后,凱旋北歸,莆城鄉親含淚相送,依依不舍。 但一波方平一波又起。據莆田籍的著名史家朱維干教授的《福建史稿》記:當年“有一部分倭寇,從平;貒,船上寶貨充溢,引起島夷歆羨。又集合二萬七千余人……先發一萬五千人,劫掠仙游! 即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一月初七日,有倭船近百艘,倭賊兩萬余,從湄洲灣畔東沙登岸,突襲仙游?h內抗倭軍民被殺有三千多冤魂。該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戚繼光再率義烏等兵一萬九千多名,迅速南下,兵分五路,途經新嶺(書峰蘭石),冒雨進入仙游!陡=ㄊ犯濉份d:“第二天早,夜雨新霽,滿天濃霧,咫尺不辨!逼菁臆婏L雨無阻,直插鯉城。他們以“鴛鴦陣”戰法,焚毀倭制8輛登城“呂公車”,擊潰圍困鯉城50天的狂敵,斬倭一千多人,救出三千多被俘男女。其時潰倭萬余人一片混亂,如喪家之犬,四處逃命。不久,又喜傳戚家軍繼續追殲流竄惠安、晉江等處殘倭的捷報…… 傳為佳話 俗云“烈火見真金”。當年,面對倭禍,莆仙人為了保衛家園,紛紛奮不顧身,英勇配合戚家軍抗倭,曾傳有不少可歌可泣的佳話。如《閩書·扦圉志》記:莆禧“其人習海,勇敢而和協,聞賊則奮號先登,城以不陷!鄙鷦佑涊d莆禧人團結協力,勇敢善戰,故牢牢捍衛了家鄉莆禧城。又如仙游鯉城地名“九戰尾”,就是因當時倭寇窮兇極惡、負隅頑抗、垂死掙扎,致使戚家軍和當地軍民同其激戰九個回合,殺其走投無路、丟盔棄甲、喊爹叫娘。故后人稱此地為“九戰尾”。再如龍華地名“磨頭街”,即因當時軍民并肩殺倭,一位當地山區金沙籍勇士魏升率眾,接連殺倭百余人。而正當他越戰越勇,奮勇爭先,驅馬猛追窮倭,直至紅星林內時,卻不幸被半路沖出的兇倭劈掉頭顱。但他頭沒雄心在,雙腿緊夾馬腰,堅持坐在馬背上,不肯倒地,戰馬也似曉主人意,繼續向前。這氣壯山河的精神、感天動地,附近村民見此“無頭”將軍,備受感動,一傳十,十傳百,紛紛擁上抱其遺體下馬。為了紀念這位本土的“無頭”英雄,人們就把此地稱“無頭街”。因方言“無”和“磨”同音,故后稱“磨頭街”,直至于今。 秀嶼區埭頭大蚶山等幾處石洞名“烏賊洞”,也一直傳頌著戚家軍巧用煙火熏殺頑倭的神奇史話,至今鄉民有口皆碑津津樂道,故令人亦大長愛國愛鄉之志。 “補做大歲” 莆仙民間何以有“補做大歲”的習俗?即當年倭禍害得鄉親有的遭殺、有的遭劫、有的遭奸,有的離鄉背井逃難他鄉,連過年都不得安寧。戚家軍來莆擊潰倭犯后,正月已過,次月初二,逃難幸存者才陸續返家,他們一邊收拾狼藉屋舍,一邊互相探望死亡情況。因二月值春耕,故從此,農歷正月初二日,就成了這里民間探亡的不祥忌諱日。這一天,自然而然,后人就不喜歡互相串門了。其時,原除夕“做歲”被倭禍害掉了,民間約定俗成,正月初四,莆田重新“補做大歲”,正月初五,仙游重新“補做大歲”。眾所周知,華夏各地每年只做“一個歲”,而莆仙卻變成做“兩個歲”,一小歲,一大歲。已近五百年,成為傳統,不忘國恥。 正如人所常言: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當年倭禍,害得莆仙等鄉親苦不堪言,至今記憶猶新,故更居安思危。而對那抗倭名將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志向和“累解桃渚之厄,屢扶海門之!钡墓,才更念念不忘。對那戚家軍“擂鼓進軍,雖水火不卻步;鳴金收兵,雖金銀不貪”、“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嚴明軍紀,才更稱頌不已,見賢思齊。(林聞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