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俗諺看莆仙傳統婚姻理念 相親大季快要到了哦又要過年了,又到了相親的季節。在外地上學或打拼的年輕人回到家里,總要面對長輩們關于戀愛狀況的盤問。很多年紀差不多但是婚姻還沒著落的年輕人就被安排相親。莆仙地處東南海疆,自古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婚嫁文化也很有特色,我們從流傳至今的俗諺中便可以看出莆仙傳統的婚姻理念。 首先,莆仙人是很重視婚姻的!疤锎跻淮,姆歹一世”!按酢笔恰皦摹钡囊馑,“姆”是妻子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是田不好,那也只是一季的收成不好,挨一挨就過去了,但是要是娶了個壞老婆,那就是一輩子的事情了。老婆作為一個女人,在家里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她向上得處理好與大官、大家(即公公、婆婆)的關系,在下還要教育好孩子,中間還要與小郎(即小叔子)妯娌等和睦相處。家里能不能和諧,最重要的就是女人之間能不能夠和平。 “家和萬事成,家不和厝邊欺”。家里和睦做什么事都順心如意,而家中不和,就會凡事亂七八糟,還會被鄰居欺負、鄙視。誰都希望家里能夠和和氣氣的。但是在傳統的好幾世同堂的大家庭里,幾輩人一起住在一張厝里,矛盾也就難免了。逐高新婦(仙游人稱婆婆為“逐高”,媳婦為“新婦”)之間不和是中國古今都存在的。莆仙的婆婆是在家庭里很具有權威的,在莆田尤甚!按蠹液窈,新婦厚皮”,婆婆經常嘮叨,對媳婦百般看不慣,總是批評媳婦,但是媳婦聽多了皮都厚了,自然不以為然。 俗話說“厝厄 勿會 調厄三姓”,在這里“厄”是一個助詞,這句話的意思是“屋里容不下三姓”。這句話形象地表現了多子多媳的大家庭里的諸多矛盾。家庭成員“食大房,抾私家”(吃公家的,自己攢私家的)。兄弟們長大了,都娶了老婆了,成家了,就“兄弟囝,骹肚會大介大”(“介”是自己的意思,就是說,兄弟之間各自自己大自己的大腿,自己管自家的事),感情也慢慢疏遠了。很多時候,妯娌之間總會指責父母偏心,妯娌間的不和更是兄弟不和的助推器。出于無奈,人們只能用“伯細嬸有一世,無兩世”(仙游作“檔第仔有一世無兩世)這樣的轉世輪回、緣分難得的說法來規勸妯娌們,但是往往于事無補。這時只好對著祖公牌發出“祖公無圣,兄弟介拼”(祖先不顯靈,兄弟自己相拼)的感嘆了。 家庭關系的難以調和使得男人對好老婆的渴望更加強烈,而女人自然也希望嫁一家好的祖第。雙方擇偶都有自己的標準。其中一個重要的標準是能夠匹配。匹配是指各個方面的。在舊社會,男女同齡也是女子的一種期盼,“同庚年紀,無食也歡喜”。當然,人們也會用“老牛吃幼筍”、“一個貪后生,一個貪快死(‘后生’就是年輕的意思)”來諷刺老夫少妻。對于身高懸殊的,人們用“天地燈配燭古”來比喻(天地燈是有錢人堂前奉祀天地的大燈籠,里面點著大燭,燭古是短蠟燭的意思)。當然最重要的匹配就是門當戶對!靶〗闩涮锟停ǚN田的)”是不妥的。人們最理想的是“翁姆趁頭”的夫唱婦隨的美好狀態。 莆仙話的俗語中并沒有太強調男人娶妻對對象相貌的要求,“少年無歹女”,年輕的總是好看的。但是一般都要求老婆能夠高一些壯一些,“一代大新婦,代代大囝孫”,人們希望好的遺傳基因來改善后代。最怕娶到的是命硬克夫的,所以娶之前要先看看命。人們還怕“討虎婆姨著”(“虎姨婆”用來比喻潑辣兇悍的女子)。討個虎婆姨回家,天天呼騷騷不停,全家人都怕她,肯定也沒有好日子過。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女子也是家中的主要勞力,因此討老婆都想要討個力氣大的,會干活的。仙游有些地方還有讓女孩子在灶前捧一窠飯到大庭來檢驗女孩子的力氣是否夠大。特別能干的女子往往“一家養女百家求”,而干不了活的女孩子討回去只能“做花捧”,“飼著看,看久也會驚(在這里是‘煩’的意思)”。不過現在的觀念早就改變了,干農活的漸漸少了,大家一般都喜歡嬌小可愛的老婆,養在家里養眼,帶出去也好看。 男人討老婆終歸是討到自己家來,而小娘囝(女孩)嫁人是要嫁到人家家里去,得給男方的一個家的人做人(給人做人,就是要和人交流得好,看人臉面之類的意思),顧全家的人情。這就使女孩子嫁人一定要選好祖第。門風自然是相對的好,太窮不好,太富也不好。對方兄弟多的也不太好。父母“五指伸不平”,頭尾的還好,一般是心肝,中間的就不受待見了。兄弟多了,有錢的就爭財產,沒錢的關于父母的贍養問題也爭不平。姐妹多的自然也不好,小姑子太多了,一般多嘴,和婆婆站在一邊,姑嫂之間的矛盾也多。當然婆婆比較關鍵,千萬不要遇到一個“虎婆姨”婆婆,那樣就會順心的多。不過不管男方家庭怎么樣,男人還是最重要的!翱礃錈o看垞”,看樹好不好是看樹本身,而不是看樹園子如何。要是丈夫爭氣,那么就算是“薛仁貴住寒窯”,也有出人頭地的一天;要是男人是個呆子,那就是“一柎花插落牛屎縫”,命就苦了。嫁人也不能過分挑剔,不然容易錯過良機,“揀啊揀,揀擔蜆”,挑了又挑,最后挑到一個賣蜆的。 莆仙傳統討老婆都要花很多錢,聘金一般都十分昂貴!坝懩凡凡粔,買瓷無處下”。就那點錢,討老婆又不夠,拿去買瓷器買回來又沒地方放。這也是一些沒錢的人的自嘲。雖然聘金貴,但是人們認為這樣也是很有道理的,畢竟人家一個女兒養了好多年,就這樣嫁過去了,還是該給人家補償的。而且用高價討回來的老婆,一般都會比較珍惜,害怕老婆跑了,就會對老婆好一些。莆仙戲中有很多批判“一心掛雙頭”的負心漢,提倡從一而終!凹腋粐銉衫,家敗討兩妻”,討兩個老婆勢必不會幸福,而最好的是“新車舊犁,年老夫妻”的天長日久。 外地的人比較開放,對這種倒插門的觀念看得淡,覺得這不過是一個姓氏。但是莆仙人始終有一種強烈的宗族傳統的觀念,而這種觀念對婚姻有很大的影響。有些人家里沒有生兒子,為了傳宗接代只能去招上門女婿;或者有些人家里有錢,喜歡把女兒留在家里,也會選擇去找上門的女婿。這樣有些窮人家里兒子生得多,娶不到老婆就得給人家“做囝”(做兒子),就是所謂的倒插門。入贅之后,男人等于是婦家的兒子,家里后輩對他的稱呼都要改變。比如女方姐姐的兒子,本該叫這個男人為姨丈,現在就該叫他為舅舅。而且這個男人對婦家的所有禮節都是按著他是這家的兒子這么走。這對于一個男人來說是一種恥辱,所以一般男的除非真的娶不到否則也不會去給人“做囝”。而且一般給人做囝的男人也不會有什么責任心,他會覺得自己奮斗了一輩子,還是為了別人的姓別人的后代。他們一般會“肩膀放斜”,不擔責任,吃軟飯。這種人也是被大家所鄙視的。這種觀念的根深蒂固,對計劃生育政策下的獨生子女的婚姻造成了很大困擾。大家都只生一個,女方想招進來,男方也想娶進來,總是難以達成協議,為了孩子的姓而離婚的也很常見。現在很多獨生子女家庭采取了“一人一半”的方式,就是生兩個孩子,沒生之前先協議好哪個孩子跟哪一邊的姓。但是因為逢年過節該到哪個父母家里過也成了爭論的話題。 莆仙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婚姻理念是“本地牛吃本地草”。莆仙地域比較封閉,語言和習俗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婚配的時候希望找到風俗語言可以想通的對象,這樣形成的家庭也比較和諧。莆田人把外地人叫做“客邊“,“客邊”對男女都可用,有時候也稱女的為“客婆”。仙游人稱外地人男的為“南兄”,女的為“南婆”,這種稱呼可能最早是針對閩南一帶的,后來就成了對外地人的通稱。莆仙人也有稱北方人為“北仔”,稱外地人為“客仔”,稱外國人為“番仔”。這些各種各樣的稱呼略帶一些貶義,體現了莆仙對外地人的一些排斥。這種排斥在婚姻上更加明顯。莆仙本地的女人都十分的勤勞簡樸能持家,所以本地人認為外地女子一般是“客婆好食”,好吃懶做。改革開放初期,很多中部地區的人來到福建沿海打工,也有外企來這里投資,促進了婚姻和商品的交流。當時流行一句話,叫做“四川婆,臺灣表,磕一著,即會了!有些人娶不起老婆,就只能娶四川婆比較便宜;買不起上海的表,就只能買臺灣的走私表。這句話的意思是四川婆和臺灣表質量都很差,一碰到就完了。當時還有很多人販子,把一些比較貧窮地區的女性拐賣到莆仙,而一些娶不起老婆的“單身哥”就只能買比較便宜的“南婆”來當老婆。但是這些“南婆無情”,就算是生了孩子,還是會設法跑掉,一時讓那些男人很頭疼。其實這是舊時候的陋習,“南婆”并非無情,而是確實不愿意。 男人不喜歡娶“南婆”,女人也不喜歡嫁“南兄”。一個小娘囝嫁得遠了,來回路費加折騰,幾乎都不怎么會走外家(娘家),尤其是生了孩子之后,更加沒有時間去娘家走走了。要是女兒在婆家受了欺負,要回去訴苦都很難。要是娘家離得近,婆家自然得看看情況,不敢對新婦太過分;而要是娘家離得遠了,婆家就會比較肆無忌憚得對待新婦了。當然做父母的更加不希望女兒遠嫁。女兒與母親比較貼心,母親有話不愛對媳婦說,愛對女兒說。女婿也是一個很關鍵的角色。在很多時候比如父母做十(做壽,莆仙逢十年做一次壽,所以稱做十)、父母生日、小舅子娶老婆等等,女婿和女兒都有一定的禮節形式要走。俗話說,“女婿趁半囝”,女婿就像半個兒子一樣,家庭的很多事情也是需要女婿張羅的。要是女兒遠嫁,女兒女婿都長久不見,對父母來說,就像白養了一個女兒一樣。做父母的都希望兒女離得近些,這也是人們很傳統的愿望。 莆田是文獻名邦,但在元朝時教育并不是很發達。由于山多地貧,處在沿海地區,莆仙的很多人選擇了經商。莆田人不喜歡給人打工,他們喜歡做生意,就算開家小店也可以自己做自己的老板。雖然很多莆仙的學子也走向四方,有的也就留在了他鄉工作,和外地人結婚,很多接受新時代文化的“本地!币呀洸怀浴氨镜夭荨绷。但是很多本地的商人還是選擇在家里成家,然后拖家帶口地打拼。他們闖遍了四方,身邊依然是本地帶出去的糟糠之妻。改革開放以來,莆田人的生意越做越大,走遍了全國,有的還走出了國外,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臺灣客”、“南洋客”……這些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人還是依然操著一口莆仙話,講著這些耳熟能詳的俗語。 這些俗諺里反映的莆仙人的傳統婚姻理念雖然有一些落后的、與時代不相宜的部分,但那時曾經的歷史時期中莆仙人的思想,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F在的家庭結構大都已經改變,小兩口的日子和婆媳紛爭、妯娌相斗等等早就不沾邊了。但是現在的人情更加冷漠了,莫不如當初一張厝里時而斗嘴的熱鬧。這些消失的傳統也當在俗諺里保存,讓我們知道祖先曾經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