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鐵路史:封閉式的地方小鐵路1958年,仙游糖廠成為全國第三大糖廠。為了更方便和提高甘蔗的輸送能力,仙游開始鋪設窄軌鐵路通往蔗鄉。它以仙游糖廠為中心,輻射到附近的四個甘蔗大基地,四個鐵路的站點分別是龍華的紅旗,大濟的壩頭,賴店的羅峰,以及榜頭的泉山。仙游糖廠有窄軌鐵路5條,全長42.7公里,廠設總站,下屬9個養路工區。 莆田糖廠鋪設窄軌鐵路相對較晚,1982年初建設,1985年5月正式通車。 今天,莆田人民盼望已久的向莆鐵路終于通車了。這條鐵路與福廈鐵路交匯,使莆田的區位優勢瞬間凸顯,成為連接長三角和珠三角,東出西進、南來北往的重要交通樞紐,無疑對莆田更好地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大局,參與全國區域競爭與合作具有深遠的意義。 然而,就在前幾年,“手無寸鐵”、“地無寸鐵”、“空白點”,這幾個形容莆田沒有鐵路的詞語還在不斷跳進我們的眼簾。 其實,我們莆田曾經擁有一段封閉式的地方小鐵路。這就是57.2公里的運送甘蔗的專用窄軌鐵路,擁有22臺小火車共717卡車廂。 1956年,國家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仙游糖廠誕生了。因九仙而得名的仙游從此開始長達半個世紀的“仙糖”奇跡。 1958年,仙游糖廠成為全國第三大糖廠。最輝煌時,有仙游糖廠、度峰糖廠、楓亭糖廠、園莊糖廠等五大糖廠,當時五大糖廠的收入占仙游財政收入的80%。為了更方便和提高甘蔗的輸送能力,仙游開始鋪設窄軌鐵路通往蔗鄉。它以仙游糖廠為中心,輻射到附近的四個甘蔗大基地,四個鐵路的站點分別是龍華的紅旗,大濟的壩頭,賴店的羅峰,以及榜頭的泉山。 仙游糖廠有窄軌鐵路5條,全長42.7公里,廠設總站,下屬9個養路工區。沿線設有:井邊、坑北、蜚烏、頂張、西南、三會、龍華、建華、磨頭、三象、城關、東門、林碑、古莊、埔兜、靈山、東嶠、東山、玉山、賴店、羅豐、榜頭、大濟等23個站點。糖廠備有小機車(俗稱“小火車”)14臺,車廂517卡。自1957年始,每年1-4月份榨季時,小機車專用于運送甘蔗;5-12月農閑時,小機車承辦客運業務。1957年,甘蔗年運量11.8萬噸,1985年運量達到58萬噸;客運量沒有統計不詳。1985年后,窄軌鐵路客運停止。1991年,全線窄軌鐵路拆毀。 莆田糖廠鋪設窄軌鐵路相對較晚,1982年初建設,1985年5月正式通車。窄軌鐵路自糖廠的黃頭起至丙侖(笏石)止,只有1條全長14.5公里,沿線有郊東、坂頭、雙星、下坂、郊尾、度田、丙侖等8個站,各設站長1人,站務員1人,鐵路工人2人,既是火車站又是收購站。糖廠備有小機車8臺,車廂200卡。自鐵路建成通車后,小機車即投入運送甘蔗,1991年運量3萬噸。 時光可以沖刷一切,這6條被市民稱為“小火車”的鐵路早已不復存在,但它在莆田鐵路的發展史上卻是無法回避的篇章。一段歷史就這樣灰飛煙滅,不知所蹤了,代之而起的一排排門頭房,演繹著現代商業文明的繁華。多少年后我們和我們的后代們或許已經記不起曾經還有一段小鐵路,還有幾列冒煙的小火車在不知疲倦奔跑著,奔跑著走向影像,走向歷史的煙云之中。 現在,唯一能找到當年專用鐵路痕跡的,也許只有在舊的仙游木蘭大橋靠城里一點的鐘樓旁。當年,這里設有防護欄,運甘蔗的小火車汽笛長鳴,從馬路中央呼嘯而過。如果你細心瞧一瞧,水泥路基里數處若隱若現的鐵軌,還在提醒你這里曾經有過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