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楓亭安福宮的媽祖傳說楓亭之北梅嶺南行一公里,就是白蛇過路工業小區,其東側原先是一片曠野山坡丘陵。唐代高陽郡(今河北高陽)許姓先祖南渡入閩,肇居于此,遂成望族,后其處所均為許姓,故稱上許村。后因水利所困,部分里民遷居下許(今建國村)。至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改制保甲,易改為“上滸”,沿用至今。 宋代,楓亭許姓多聚居于上滸、下滸。許懷宗子孫有23名俱中進士第,在朝為官,其眷屬隨而遷居異地,人丁銳減。爾后,蔡、陳、張、曾、肖、徐、何、吳等姓族人移居于此,繁衍生息。清乾隆四十七年(1777年),蔡必捷考中武舉人,榮耀一時,名噪連江,人丁興旺。道光初年,必捷后裔蔡育林與滄溪村郭九旺合股經商,把仙邑的龍眼干、土特產運往浙江銷售。 蔡育林信奉媽祖,當舟楫航至湄洲海域,特登岸往祖廟敬拜天上圣母,祈求媽祖保佑出海歸途平安,并捧著媽祖神尊至艙里供祀。當帆船駛至海壇島(今早潭)海面時,忽遇大風,浪涌滔天,帆船上下顛簸,隨浪濤漂蕩,在水天茫茫的大海之中,人心惶惶。斯時,育林慌忙拈香向遙空禱告神姑庇佑。說來也奇,瞬間,天上烏云掩靄,祥光閃耀,恍惚望見空中有朱衣擁翠蓋,佇立云端。轉眼之間,陽光照射帆船。沒有多久,風平浪靜,帆船剪開綠浪,在南風的推助下,順風順水抵達浙江溫州港。 蔡育林返鄉后,把海上遇險和媽祖救助化險為夷之事告知鄉人,把媽祖顯靈的奇聞傳遍十里八鄉。道光七年(1827年),蔡育林為答謝媽祖惠澤,捐巨資擇在下蔡村建蓋一座85平方米的簡樸宮宇,華蓋下石柱書刻“安瀾海國施雷雨,福澤汪洋障江淮”的楹聯,取其對聯冠頂之字曰“安福宮”,供祀天上圣母,寓為家家平安,人人幸福之意。 媽祖始終是上滸村的頂蔡、下蔡、陳厝三個自然村村民心目中的保護神,為了弘揚媽祖文化,信奉媽祖,于2003年4月破土動工翻擴建。當年十月初五告竣,重塑媽祖神尊,翌年十月初十日,舉行盛況空前的宮宇落成和神像開光慶典活動。 新建成的安福宮,坐東北、朝西南、背靠峰巒起伏的北山,南朝樹林蒼翠,風光旖旎的雞公山。 整座宮宇均用光滑如鏡的黑色花崗巖石作基石,墻壁用紅色方塊磚砌筑,中間堅立八支圓形大石柱作支撐。分為上下廳,面積284平方米。規模蔚為壯觀,雕梁畫棟、飛檐翹角,屋脊有雙龍戲寶塔。廳內的斗拱、井藻、朱紅漆繪、斑斕絢麗、鎏金燙彩、金碧輝煌、雍容大方,有細微典雅莊嚴的神韻。 宮宇上廳筑高有1.2米,寬1米的長方形神龕,均用玻璃鑲嵌著,正中供祀媽祖神像,戴皇冠、披袍服,雙手持奉國笏,端莊慈祥,雙眸向下俯視眾生。左側奉祀張公圣君,右邊供奉司馬圣王。神龕兩邊的楹聯是“海不揚波昭萬古,撫民則浚頌千秋”。 上廳壁上兩邊各繪畫66幅,每幅60厘米見方,有媽祖出世,扶危濟世,伏妖的故事和張巡、司馬圣王的歷史典故,下廳壁上還繪畫四幅四大天王及神卒的畫像。 宮宇門兜壁上鑲嵌瓷彩磚的人物故事和山水畫幅,其對聯是用“天后”為冠頂的楹聯:“天惠宏深河清海宴,后恩赫濯國富民康”。 每年正月初九日元宵及祭祀媽祖廟會時,媽祖信徒盼望海峽和平女神架起一座連心橋,讓兩岸骨肉同胞早日團聚。(吳春永) |